滴—滴—”早上六点,陵城区糜镇后李村的李桂香被手机提示音叫醒。点开“陵城葡萄云”APP,屏幕跳出一条蓝色预警:棚内夜间低温15.8℃,低于巨峰葡萄着色期最佳温度2.2℃。她轻点“自动提温”,远在一公里外的日光温室缓缓放下保温被,空气源热泵同步启动。十分钟后,温度回到18.1℃。整套动作,她连被窝都没出。
这是山东移动德州公司今年10月刚上线的数字化葡萄日光温室大棚项目。陵城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首批20座试点棚平均节水30.1%、节电26.4%,葡萄糖度提高1.8度,亩均增收4200元。
一、从“靠天吃饭”到“数据吃饭”
过去,李桂香最怕两件事:倒春寒和霜霉病。前者一夜之间能冻掉全年三分之一的收成,后者一旦蔓延,整棚葡萄只能贱卖喂羊。现在,棚里布了17种传感器,每10秒上传一次数据:土壤水势低于 -25kPa,滴灌自动开启;叶面湿度连续3小时大于90%,系统推送霜霉病黄色预警,并给出“氟噻唑吡 + 喹啉铜”配方。
“以前打药像算命,现在像开卷考。”李桂香指着手机上的AI诊断图说。系统通过8000张病叶样本训练,识别准确率92.7%,比老把式肉眼判断提前3 - 5天。

二、5G + 物联网,把专家装进手机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磊演示了远程会诊:摄像头拉近一串阳光玫瑰,AI标记出果面褐斑,同步弹出山东农大李玲教授的视频讲解。“这是缺钙引发的苦痘病,喷糖醇钙1000倍液,连打两遍。”李磊说,系统已接入省农科院12位葡萄专家,农户每月可免费视频问诊3次。
更关键的是“模型种植”。系统根据品种、树龄、目标产量自动生成水肥方案。以夏黑为例,花前7天氮磷钾比例15:30:15,膨果期转为20:10:30,着色期再调为10:5:40。“按模型走,每亩少用化肥22公斤,糖度反而提高1.2度。”王磊调出对比曲线。
三、省钱账:一年回本,三年多赚一辆小轿车
陵城区为每座棚补贴1.8万元,农户自筹1.2万元。李桂香算了笔细账:
- 省人工:过去雇人巡棚每天80元,现在手机远程控制,一年省2600元;
- 省水肥:滴灌精准到毫升,一年节水240方、节肥180公斤,折合2100元;
- 提品质:糖度提高1.8度,收购价每斤多卖0.6元,亩产4000斤就是2400元。
“第一年就把本钱挣回来了。”她指着院里新买的长城炮皮卡笑,“明年准备再包10亩地。”
四、可复制吗?三个关键点
- 品种选择:目前系统适配巨峰、夏黑、阳光玫瑰三大主栽品种,其他品种需重新建模。
- 网络覆盖:陵城区已建成5G基站217座,实现乡镇全覆盖,偏远地区需加装微型基站。
- 运维成本:传感器质保3年,但新疆、甘肃等风沙大地区需加装防尘罩,每年增加维护费300元/棚。
五、下一步:从“卖葡萄”到“卖数据”
山东移动计划明年接入电商平台,用区块链溯源技术为每串葡萄生成“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可见糖度、农残、采摘时间,甚至能回看生长视频。“预计溢价可达20%。”王磊透露。
陵城区副区长张传军表示,未来三年将推广到1000座棚,打造“华北数字葡萄第一县”。
凌晨四点,李桂香又收到一条提示: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至280ppm,低于光合作用最适值。她没再手动操作——系统已自动开启二氧化碳钢瓶,浓度缓缓升至450ppm。窗外,初雪悄悄落在棚顶,而棚内,一串串阳光玫瑰正悄悄转色,像一串被数据精心雕琢的琥珀。
(文中数据来源于陵城区农业农村局2024年10月试点总结报告、山东移动德州公司技术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