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黑龙江广袤田野上,收割机轰鸣穿梭,大豆、玉米颗粒归仓。截至10月10日,全省已收获农作物超1.1亿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600.34亿斤,连续21年丰收,稳居全国首位。然而,在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上,一场更为静默却深远的变革正同步推进: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取样检测,合作社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基层农技站迎来越来越多青年硕士……黑土地保护已从理念走向系统化实践,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黑土之所以珍贵,在于其深厚、肥沃、高产。黑龙江拥有典型黑土耕地1.56亿亩,占全国黑土面积的56%以上。但长期高强度耕作曾导致“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十四五”以来,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全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至40.3克/千克,较2016年增加4.1克;耕层厚度显著加厚,粮食产能持续攀升。这一成果背后,是科技赋能与经营方式转型的双重驱动。

科技支撑:从“体检”到“精准处方”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来自全省各地的土壤样本被分类、称重、测试“消化”能力。研究员邹文秀团队通过多年连续监测发现,黑土有机质含量呈稳步上升趋势。这得益于黑龙江率先构建的全国首个黑土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整合中科院、省农科院等数十家单位力量,形成覆盖全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标准化技术体系。
技术应用也日益精准化。在桦川县玉成合作社的稻田中,地下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养分,实现“缺什么补什么”;在汤原县大有村200亩大豆示范基地,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秧苗株高增加30—40厘米,根系更发达,化肥用量从每垧500斤降至300斤,单产显著提升。这些案例表明,黑土地保护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数据成为新农具,科技成为新农资。
规模经营:破解“小农户”推广难题
然而,技术落地仍面临现实挑战。邹文秀坦言,秋收后整地、深松深翻等关键措施,在北大荒集团等规模化农场易推行,但在分散的小农户中却难以普及——“家里有台收割机已属不易,哪来深翻机械?”而秸秆还田若不配合整地,反而影响来年播种。
对此,黑龙江正通过土地流转与合作社带动破局。北大荒集团“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2.7万亩,深松整地超4400万亩,秸秆还田率稳定在97%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与此同时,各地以示范田、样板社为“火种”,让农民亲眼看到技术实效。大有村党支部书记李泉霖指着两株大豆对比:“一目了然,谁不愿意多打粮、少花钱?”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效应,正加速技术从“专家田”走向“农民田”。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提升机械作业效率,更使黑土地保护措施得以系统集成、长期坚持,真正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人才接续:青年力量注入保护新活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黑土地保护队伍正年轻化。邹文秀回忆,过去基层农技站多是50岁以上人员,如今不少县市一年引进四五名硕士、本科生。“年轻人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接受快,未来将是黑土保护的主力军。”在信息化时代,无人机巡田、遥感监测、数字农服平台等新工具,正由这些新生代农技人员推向田间。
从实验室的土壤“体检”,到田间的智能传感器;从合作社的水肥一体化,到基层站所的青年身影——黑土地保护已形成“科研—推广—应用”闭环。它不再只是专家的课题,而是农民的选择、企业的行动、国家的战略。
展望“十五五”,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生物育种技术突破、绿色补贴政策完善,黑土地保护将迈向更高水平。但核心逻辑不变:唯有让保护者受益、让技术可及、让机制可持续,才能守住这方“金色饭碗”的根基。当科技与规模经营双轮驱动,黑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