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贵州,山野渐绿,花开正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个时候走进贵州,不只是为了看风景,也为了感受这里独特的民族文化,见证旅游如何为当地乡村带来新的变化。
当传统手艺成为“致富活水”
走进黔东南黎平县的肇兴侗寨,随处可见侗族妇女一边照看孩子,一边手里做着刺绣。她们指尖流动的,不仅是花纹与色彩,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
陆勇妹是当地侗族刺绣的传承人。从小跟着长辈学手艺,如今她带领合作社把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做成各种文创产品,有的甚至和陶瓷、竹编结合,变得更时尚、更贴近现代人的喜好。

“只有让老手艺对接新市场,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陆勇妹说。去年,她的合作社收入超过一千万元,还带动了不少妇女就业。有的绣娘经过培训后,自己开起了工坊或小店。
侗寨这些年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把侗年、刺绣等非遗项目打造成特色旅游内容,目前已有60多家手工艺企业,400多家民宿和餐馆,带动两千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村”字头活动,点燃乡村新热度
你可能听说过“村超”“村BA”——这些从贵州民间火起来的体育赛事,现在已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周末的榕江县“村超”足球场总是人头攒动。球员是本地村民,观众来自全国各地。比赛不只有竞技,更像一场文化嘉年华:当地美食、民族表演、特产集市都在周边展开。

榕江县文旅局副局长蒙宗俊说,“村超”带来的不只是人气,更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卷粉、牛瘪火锅等地方小吃销量大涨,周边村寨的旅游也被带动起来。自“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已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亿元。
从“中国天眼”到“天文小镇”
在平塘县克度镇,大山深处藏着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地方——“中国天眼”。随着这座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落地,原本安静的小镇变成了吸引全球天文爱好者的“天文小镇”。
景区负责人韦发威介绍,他们持续推进“天文+旅游”融合,建设了体验馆、天幕街等设施,提供更丰富的游览内容,也带动不少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就业。

基础设施升级,游客体验更舒心
贵州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持续优化配套设施。比如改善乡村步道、增加停车场、提升景区接驳,让游客出行更方便。同时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通过线上预约、信息推送等方式,提升游览效率,实现“数据多跑路,游客少操心”。

2024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0%,入境过夜游客增长超过80%。文旅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贵州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
这个春天,如果你去贵州,不只能看到山水花开,还能感受到一片土地因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而焕发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