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西山瑶族乡仿野生种灵芝 不砍树不施肥种出 “软黄金”

灌阳的山,总带着一股子藏不住的韧劲。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掠过树梢,吴高平蹲在自家的“菌棚”边,指尖轻轻拂过一簇簇赤红的灵芝——菌盖厚实得像打了蜡,孢子粉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他咧开嘴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手里的竹篮已经装了半筐,“你猜这一筐能换多少?够给孙子买一年的奶粉了!”

谁能想到,十年前这漫山遍野的林子,连砍柴人都懒得多待。吴高平摸着灵芝表面细腻的纹理,“那会儿啊,这些‘仙草’就跟石头似的,扔在林下没人管。”直到那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走进了西山瑶族乡的大山。

“广西的灵芝,得有自己的‘脾气’。”团队负责人吴京城第一次来这里时,踩着湿滑的泥地钻进林子,手里捏着片枯叶,跟队员们说。他记得,最初采集的野生菌种,要么长得歪歪扭扭,要么产量低得可怜。“有次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崖壁上发现一株品相好的,我们几个人轮流爬,绳子勒得手心发红,最后用塑料袋包着菌种,一路捂在怀里带回实验室。”

灌阳灵芝

后来的日子,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团队成员跟着老菌农学鉴别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生长,甚至自己搭建小棚子,冬天裹着羽绒服守着恒温箱。“最头疼的是2020年那个冬天,刚培育出的‘桂灵1号’冻害了大半,看着那些枯萎的菌棒,几个小伙子蹲在育苗棚里偷偷掉眼泪。”推广研究员王健蹲在田埂上,指着不远处的菌床,“后来琢磨着,广西的山高,温差大,咱们就不跟平地抢时间,把菌床搭在树荫下,让灵芝自己‘找’养分——不砍树,不施肥,连泥土都是从山里原封不动挖来的,就仿着野生的样子长。”

如今这些“宝贝”成了香饽饽。吴京城带着队员们跑遍桂北、桂西,在灌阳、灵川建了好几个标准化基地。“我们教村民怎么搭‘人字形’菌架,怎么收集孢子粉时要避开雨天,甚至连什么时候采摘最佳,都得盯着天气预报算日子。”他说这话时,正有个戴草帽的大叔凑过来问:“吴老师,我家那两亩地,能不能也种?”

李婶是最早跟着试种的农户之一。她记得第一次收孢子粉时,对着收集袋里的粉末直发呆,“专家说这是‘软黄金’,一克能卖好几块。去年我家收了200多克,卖了4000多块呢!”现在她逢人就夸:“以前总觉得山里穷,是地不好。现在才知道,是没找对‘金疙瘩’的脾气。”

吴高平把最后一把灵芝放进竹篮,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山风里飘来远处合作社的吆喝声,说要收了这批灵芝去深加工。他望着夕阳染红的山尖,忽然笑着说:“以前觉得‘仙草’是传说,现在才明白,只要肯琢磨,这山里的宝贝,真能让日子像灵芝一样,越熬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