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芝麻产业:机械化破局,香飘海外

在我国广袤的农田里,芝麻种植曾长期依赖传统手工劳作。割倒、捆扎、晾晒、反复敲打、过筛去杂,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种植户的辛勤汗水,却也因耗时耗力,严重制约着芝麻产业的发展。如今,河南作为我国芝麻第一生产大省,正引领一场变革,为芝麻产业带来新的生机。

市场困境:供不应求下的种植萎缩

芝麻起源于非洲热带地区,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和特色农产品。我国是世界芝麻主产国之一,也是最大消费国,有一条贯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芝麻集中种植带,种植着全国70%以上的芝麻。然而,我国芝麻总产虽名列前茅,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芝麻进口国。2024年,我国芝麻总贸易量122.4万吨,进口量达118.3万吨,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国内芝麻种植面积却不断萎缩。从2000年开始,种植面积基本呈下降趋势,到2017年,不足2000年的三分之一。这并非因为芝麻价格低,相反,近年来芝麻价格上涨,最高时突破每斤8元。项城市秣陵镇芝麻种植户袁伟成道出实情:传统芝麻品种蒴果成熟时炸裂掉粒,收获期短且费时费力,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实现机收,这是种植面积萎缩、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而玉米等秋季作物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进一步挤压了芝麻种植空间。

破题之举:“铁杆”芝麻品种开启机械化新篇

为破解芝麻机收这一世界性难题,早在20年前,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团队就提出选育适宜机收芝麻品种的目标,关键在于实现抗落粒、抗裂蒴。2021年,该团队利用EMS化学诱变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豫芝NS610、豫芝ND837等首批抗落粒、抗裂蒴宜机收型芝麻新品种,并通过河南省芝麻新品种鉴定。

宜机收芝麻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了芝麻成熟时落粒、不适于联合机收的问题。新品种一经示范推广,便展现出高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特点。10月20日,商水县张庄镇的农田里,机器轰鸣,一粒粒芝麻从出粮口流进三轮车。这种宜机收芝麻被称为“铁杆”芝麻,成熟时风吹不掉粒、晃动不掉籽,便于机械收获。

对于种植户来说,宜机收芝麻品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种植大户刘天华算了一笔账:芝麻种植每亩种子、农药、化肥等费用130元,播种30元,收获60元,人工费用60元,每亩生产成本380元,比以往至少节省人工300元。成本降低、收益提高,让芝麻成为种植大户的最爱。看到种植收益,原本不种芝麻的地区纷纷引入,老产区也迎来品种更新。项城市宜机收芝麻的种植面积已占芝麻总面积的60%以上,全国宜机收芝麻品种推广迅速,已超过总种植面积的30%。全国芝麻种植面积得到恢复和提升,主产区芝麻单产水平提高,生产种植成本降低,显著推动了我国芝麻生产发展。

发展之路:关键生产技术同步突破

宜机收芝麻品种选育成功后,品种与机械的“磨合”成为关键。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专家团队陆续选育出适用于不同产区的宜机收芝麻新品种(系)16个。同时,以宜机收品种为基础,配套的机械、栽培管理技术不断创新。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高桐梅表示,芝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包括宜机收品种选育,还集成了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病虫草渍害防控与田间管理、联合机械化收获等关键生产技术。

省农科院芝麻中心为种植户制定了全程技术指南,各级农技部门的专家、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郸城县农科所的李春苗通过“抓大户”的方式带动种植户发展芝麻种植,她估计今年带动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在她看来,宜机收芝麻品种推广迅速,除了高效益,技术服务也十分关键。

出圈之景:河南芝麻香飘海外

自2021年宜机收芝麻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国内快速推广应用以来,创新性成果受到国外政府、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关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巴西等协会、跨国企业先后提出宜机收品种引进申请,并与芝麻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为推进芝麻高效生产技术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10月10日—11日,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召开了2025国际芝麻产业技术研讨会。会上,我国专家交流了引领性芝麻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球芝麻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会专家现场见证了世界首个高油酸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639的联合机收过程,该品种在今年不利条件下平均亩产达到154公斤,展示了高产抗逆特性。

张海洋倡议继续加强国际芝麻产业技术研发与科技合作,推动全球主产国和消费国协同创新,建立世界芝麻产业联盟。未来,河南将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全球芝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助力,让芝麻这一传统油料作物沿着“一带一路”飘香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