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产商人到“鸵鸟司令”:一位凤阳汉的十年致富路

在凤阳县临淮关镇姚湾村,一群身高近三米的鸵鸟正悠闲地踱步。它们时而低头啄食,时而展开双翅翩翩起舞,成为田间地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大家伙,可是咱们的宝贝疙瘩!”韩见斌拎着草料穿梭在围栏间,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位曾经在江浙地产界打拼的商人,如今已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鸵鸟人工繁育基地的掌门人。十年光阴,他让这些来自非洲的“大鸟”在临淮关镇扎下了根,也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致富路。

转行:从钢筋水泥到田园牧歌

2014年的一次偶然旅行,让韩见斌与鸵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他和朋友参观了一家鸵鸟养殖场,发现这种“全能型”动物浑身是宝:肉质鲜美、蛋营养丰富、蛋壳可做工艺品、羽毛能用于服饰加工,甚至连鸵鸟粪都能制成无味的燃料。

“鸵鸟真是顶好的鸟!”谈到最初的创业动机,韩见斌至今仍充满热情。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始终怀念家乡的田园生活。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后,他回到姚湾村,开始了与鸵鸟为伴的新生活。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引进的鸵鸟苗接连生病死亡,让他一筹莫展。但不服输的韩见斌开始埋头钻研养殖技术,不仅啃完了大量专业书籍,还跑遍全国各地取经。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鸵鸟养殖的门道。

如今,他的养殖基地已扩展到500多亩,形成了养殖、孵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基地现存栏种鸟135只,雏鸟2000多只,年销售额达180余万元。韩见斌本人也荣获安徽省乡村振兴高级畜牧师的职称,成为名副其实的鸵鸟专家。

带动:一只鸵鸟带活一方经济

走进韩见斌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陈列的精美鸵鸟蛋雕工艺品。这些作品融合了人物、风景、十二生肖等元素,还巧妙融入了凤阳县的历史文化特色。

“一枚3斤重的鸵鸟蛋能卖100到150元,经过雕刻加工,价值就能翻番。”2017年,韩见斌创办凤阳县俊杰工艺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鸵鸟蛋雕刻、彩绘等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年产量达2000枚。为了提升产品品质,他还特意聘请国内知名美术专家担任顾问。

更难得的是,韩见斌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养殖户”的带动模式。鸵鸟养殖成本低、适应性强,豆粕、树叶、杂草等都可作为饲料,每只鸵鸟年养殖成本仅1000多元。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和销售,让农户养殖无后顾之忧。

目前,已有50多户周边群众参与鸵鸟养殖。凤阳县玄武街道的陈良建就是受益者之一:“去年跟着韩老板养鸵鸟,他包技术包销路,我卖了100多只鸵鸟苗,赚了六万多!”

创新:老手艺遇上新赛道

“家人们看过来,养鸵鸟很有前景,从我们这里拿苗,公司可以回收……”镜头前的韩见斌稍显腼腆,但一讲到鸵鸟养殖技术就滔滔不绝。这位“70后”新农人最近迷上了直播带货,通过电商平台将鸵鸟产品卖向全国。

2024年10月,凤阳县商务局与惠农网合作,共同推出农产品电商助农孵化工坊项目。该项目在小岗村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农产品电商园,并开展电商培训、品牌培育等系列活动,推动电商与农业深度融合。

乘着这股东风,韩氏鸵鸟养殖基地积极转型。在惠农网的专业指导下,韩见斌学会了用AI撰写直播话术、搭建直播间等新技能。他的“凤阳韩氏鸵鸟”账号通过分享养殖技术、孵化过程等实用内容,在全网积累了近2万名粉丝。

“以前靠熟人卖货,现在手机一点,就能对接全国客户。”韩见斌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凤阳不光有小岗村的改革精神,还有带着乡亲致富的鸵鸟产业。”

夕阳西下,成群的鸵鸟在余晖中踱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韩见斌的眼中充满希望。从地产商人到“鸵鸟司令”,他用十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的路上,只要敢想敢干,就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