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从田野出发,在世界与田野间铸就传奇

鲁冠球,这位1945年1月出生于贫困小村的中共党员,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企业发展史诗。他是万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众多荣誉称号,还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以及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影响力跨越企业界与社会各界。

奋斗十年添个零:持续增长的传奇征程

40年前,在钱塘江畔的贫困小村,鲁冠球不甘于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带领6个村民在田野中开启创业之路,创办了小“铁匠铺”。1969年,他以4000元起家创建万向集团,此后便踏上了持续奋斗的征程。

20世纪70年代,鲁冠球在本乡招人,利用国营厂退役旧设备生产当地产品,企业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也达1万元;80年代,他在本市招人,采用国内先进设备,产品畅销全国,企业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同样达10万元;90年代,他面向全国招人,运用国际先进设备,产品远销国外,企业日创利润1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也达100万元。

1999年,在万向集团30周年庆祝会上,鲁冠球提出“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尽管2008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但他带领21000名员工克难攻坚,全年完成营业收入47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3.91亿元。2009年7月8日,在40周年庆祝会上,他宣布提前完成目标,实现企业日创利润10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1000万元。

持续40年保持年均25.89%的增长,这在企业界极为罕见。鲁冠球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治理整顿到宏观调控的诸多变化,但始终坚定“奋斗十年添个零”的决心。这一目标不仅是企业利润和员工收入的增长,更成为万向人的思想方法,体现了艰苦创业、大胆创新、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

从田野走向世界:打破常规的国际化之路

计划经济时期,鲁冠球就以市场经济的身份进军国际市场。1984年,万向成为中国第一个打入美国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引起国内外轰动。此后,他作为第一个中国农民企业家访问美国,开阔了眼界,发愤图强。

1994年,万向集团在美国设立公司,鲁冠球制定了树立万向形象、搜集信息反馈集团、优化组合国际资源三大目标,如今均已实现。1990 - 1999年,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万向集团步入“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成为国内行业龙头,并在8个国家拥有公司,成为国际一流整车厂的配套合作企业。

1999年后,万向集团实施“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战略,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还进军金融、农业等领域。2000 - 2001年,接连控股3家上市公司,2001年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开创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先河。2002年,万向研制的万向空间太阳能硅片被“神舟五号”采用,还获得国际零部件巨头供应商品的机会。2005年宏观调控下,万向集团进军矿产资源和远洋渔业,目前在全球10个国家建立了22家公司,涵盖多个领域。

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鲁冠球重视人才国际化成长,实行员工“国内外轮岗工作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人才,带领更多万向人走向世界。

从世界返回田野:反哺农业的赤子情怀

鲁冠球深知农村、农业、农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立志用国际赚来的钱投资发展现代农业。20世纪70年代,他为企业所在镇每个村兴办加工企业;80年代,创办农场搞“立体养殖”;90年代,投资“创汇农业”养殖加工鳗鱼出口日本。

进入新世纪,他组建万向三农集团,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黑龙江投资“万向德农”,成为全国最大玉米种子销售企业之一;在河北投资承德露露,生产植物蛋白饮料;在浙江舟山投资发展远洋渔业;在浙江德清县形成完整林业产业链;在新疆开发钠销石矿床建设钾肥生产基地;在浙江临安市建立山核桃种植及深加工基地。2008年,万向三农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8.4亿元,利润4亿元,解决40多万农民就业。

鲁冠球还富不忘思源,成立万向慈善基金,开展“四个一百”“四个一千”“四个一万”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做慈善事业。

如今,鲁冠球提出下一个目标仍是“奋斗十年添个零”,到2019年实现企业日创利润1亿元,员工最高年收入1亿元。他代表了中国企业家与时俱进的形象和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其传奇故事将激励更多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