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岳阳县杨林街镇王安村的鸽棚里,任林和妻子一人端筐、一人捡蛋,手电光扫过一排排“鸽公寓”,180多枚温热的鸽蛋被轻轻码进保温箱。三年前,这对夫妻还在深圳电子厂打螺丝;如今,3000对岳阳王鸽让他们在家门口年入32万元。把镜头拉远,同样的场景在岳阳县15个乡镇同步上演——“夫妻2人+3000对种鸽=年赚30万”的“233”公式,已让2000多户小农户告别打工路。
“3000对不是拍脑袋定的。”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志摊开测算表:2000对以下,人工、饲料摊销后利润稀薄;5000对以上,防疫、管理跟不上,死淘率飙升。3000对正好踩在规模效益抛物线的顶点——年产乳鸽6万羽,按合同收购价5元/羽计算,夫妻两人一年稳稳落袋30万元。
为了让农户敢养、会养、养得好,岳阳县把“233”拆成了三张底牌。
第一张牌是“零雇工”。农村夫妻就是最佳单元,丈夫负责投喂、清粪,妻子负责捡蛋、照蛋,忙时互相搭把手,闲时还能照看老人孩子。万亚雄算过账:请一个工人月薪4500元,一年就是5.4万元,夫妻自己干等于多赚半套鸽舍。

第二张牌是“旧场新用”。县里把废弃猪场、村小学改造成标准化鸽舍,每平米改造成本120元,仅为新建的三分之一。杨林街镇伏太村原小学教室里,一排排鸽笼整齐码放,屋顶加装保温棉,窗户改成负压风机,5000对种鸽“咕咕”声替代了往日读书声。
第三张牌是“风险兜底”。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设立“王鸽基金”,标准化鸽舍每平方米补贴120元;农业银行推出“王鸽贷”,最高可贷50万元,前三年财政贴息50%;人保财险开出“种鸽保单”,每对种鸽保费2元,死亡最高赔付30元。2023年,全县理赔金额达187万元,养殖户最担心的“一夜回到解放前”成了小概率事件。
“233”不是单打独斗,背后是全民鸽业、优创农业等12家龙头企业的全链条托举。全民鸽业董事长方全民的冷链车间里,工人们把乳鸽装进印有“岳阳王鸽”LOGO的礼盒,48小时后这些鸽子就出现在深圳盒马鲜生的冷柜里,售价38元/只,比本地高出36%。

更关键的是“六统一”机制:龙头企业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品牌。万亚雄只管把鸽子养好,饲料由优创农业按批发价直供,兽药由县畜牧站统一配发,乳鸽出栏时企业上门收购,现金结算。2024年,他的鸽舍扩大到3500对,纯收入45.2万元,比2023年又多了2.2万元。
“233”模式也在村集体生根发芽。长湖乡白羊村2023年用450万元集体资金建起“白羊飞翔鸽业”,6000对种鸽每月带来6万元净利润。村党支部书记刘聪说,明年规模要扩到1万对,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分红、公益岗位、养老补贴都有了着落。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岳阳县种鸽存栏255万对,乳鸽出栏4700万羽,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2.0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6万元。岳阳王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跻身全国星级“土特产”推介名录。

“233”的精髓不在数字,而在精准匹配小农户的能力边界。正如湖南省社科院《湘村调查(2025)》所言:农业现代化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度”。岳阳用一只鸽子证明,小农户也能在产业链上展翅高飞——只要给他们一把量身定制的“金钥匙”。
下一步,岳阳县将上马鸽肉预制菜生产线,拓展跨境电商,目标直指50亿元全产业链。任林的新计划是再建一栋智能鸽舍:“明年把父母接回来,一家人守着鸽子,比在外漂着强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