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可是棉花、玉米、番茄等多种作物的大麻烦,它是迁飞性害虫,越冬蛹能活多少,直接决定了第二年春天虫子的数量,进而影响一整年虫害的严重程度。所以,做好越冬期的防治工作特别关键,这能降低棉铃虫的种群密度,还能少用化学农药。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该怎么防治。
农业防治:从源头破坏越冬环境
农业防治就是通过好好管理田间,破坏棉铃虫越冬的地方,成本低还可持续。
深耕翻土:棉铃虫一般在作物根际10 - 15厘米的土层里化蛹越冬。秋收后到土壤封冻前,对棉田、玉米田这些容易发生虫害的地块深耕,深度得超过25厘米。这样能把深层的越冬蛹翻到地表,让它们暴露在低温、干旱的环境里,或者被天敌吃掉,蛹的死亡率能提高40% - 60%。

清洁田园:作物收完后,赶紧把田里的残枝、落叶、落铃还有杂草清理掉。这些东西既是棉铃虫越冬的藏身地,也是它们春天羽化后的食物。把清理出来的残体集中烧了,或者粉碎后高温堆肥还田,就能减少越冬蛹的栖息空间。
轮作倒茬:要是棉田或者蔬菜田连着种了好多年,就推行棉花和小麦、油菜、苜蓿这些不是棉铃虫寄主的作物轮作。这样能打破棉铃虫的食物链,降低越冬蛹在寄主作物田的集中分布,间接减少第二年的虫源。
物理防治:精准诱杀成虫
物理防治是针对棉铃虫越冬后羽化的成虫,用物理办法把它们诱杀,切断它们产卵繁殖的路,减少田间的卵量。
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特别喜欢光,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是越冬蛹羽化的高峰期,这时候在田间每隔30 - 50亩放一盏频振式黑光灯或者高压汞灯。每晚天黑后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灯下面放个水盆,加点杀虫剂,这样能诱杀不少成虫,一盏灯一晚上能诱杀几十到几百头。

性信息素诱杀:利用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把雄蛾吸引过来抓住,降低田间雌雄蛾的交配率。每亩棉田放1 - 2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芯每30 - 45天换一次,诱捕器要比作物冠层高20 - 30厘米,这样能持续诱杀雄蛾,减少有效的卵量。
生物防治:利用自然天敌
生物防治就是借助自然生态系统里的天敌资源,或者人工释放生物制剂,既能降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符合绿色农业的要求。
保护天敌昆虫:棉铃虫的天敌有赤眼蜂、茧蜂、步甲、蜘蛛等。越冬期别过度用广谱性杀虫剂,保留点田间杂草,像荠菜、苜蓿这些,给天敌提供住的地方;春天在田里种点油菜、波斯菊等蜜源植物,给天敌补充营养,让天敌的种群数量增加,增强自然控害的能力。

施用生物制剂:在越冬蛹羽化初期,也就是成虫出土前1 - 2周,往田间土壤表面喷施苏云金杆菌(Bt)或者白僵菌制剂。这些制剂能通过蛹的体壁进入体内,让蛹生病死亡。每亩用量按照制剂说明稀释,喷完后保持土壤湿润,防效能达到30% - 50%。
化学防治:科学用药补防
化学防治是应急补防的办法,只有当越冬虫口基数特别高,比如每亩蛹量超过50头的时候才用。用药的时候要把握好时机,选好药剂,别滥用农药。
土壤处理:土壤封冻前或者第二年春天成虫羽化前,对虫害严重的地块用毒土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 - 3公斤,和20 - 30公斤细土混合均匀,撒在田间地表,然后浅耕5 - 10厘米,药剂能通过触杀作用杀死土壤里的越冬蛹。

成虫喷雾:要是物理和生物防治效果不太好,成虫羽化盛期可以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药剂,对田间和周边杂草喷雾,重点防治成虫栖息和产卵的地方。每亩用药液量30 - 40公斤,别在作物敏感期施药,减少农药残留。
棉铃虫越冬期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先采用农业和物理防治,合理搭配生物防治,必要时再科学使用化学防治,形成“控蛹 - 诱蛾 - 减卵”的全链条防控体系,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越冬虫源基数,让作物一整年都能安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