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站在伊州区天山乡二道沟村的坡地上,远远就能看见一片晃眼的金黄——麦子长得实在太高了,人走进去,麦尖能蹭到肩膀,风一吹,整片田像波浪似的滚,穗子沉甸甸地垂着,倒像是在跟天上的云说话。

这就是被农户们叫“巨人麦”的试验田。8月27号那天,20亩地的麦子熟了,沉甸甸的麦穗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是给这片土地镶了道金边。谁能想到,这“巨人”背后,是农业技术人员蹲在地里“熬”出来的成果。
“高”是它最显眼的标签,成熟了也有1米4,比我见过的普通麦子高出小半个头,生长期能窜到1米6。一开始我们还担心,这么高会不会倒伏?结果技术人员说,这品种根扎得深,茎秆韧,后来一测,果然稳当。
(突然想起之前跟阿老师去调研,他指着刚抽穗的麦子跟我说:“你看这麦子,每节都比普通品种长1厘米,养分够足,才能站得稳。”)
收割机“突突突”地开进田里时,我站在田埂上看呆了。麦秆被吞进机器,“咔嚓咔嚓”的声响里,麦粒“哗啦啦”落进车厢,麦秸则被整齐地堆在田边,像是给土地铺了层绿毯子。

高级农艺师阿布列里木・阿布里米提蹲在田埂边,手里捏着一把刚脱粒的麦子,眼睛亮得很:“这麦子啊,不光长得高,产量也真给劲儿!”他说,普通麦子亩产大概400公斤,这“巨人麦”能到550公斤,光麦子就多收150公斤。“更妙的是‘一麦两用’,麦秸多啊,牧区的牧民冬天不用再花钱买饲料,自家的麦子就能喂羊,省了不少本钱。”
其实“巨人麦”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伊州区这几年总在琢磨农业结构调整,想让粮食和畜牧业搭上线。之前在花园乡试种过国外的高杆小麦品种,小面积试种时效果不错,今年才敢把试验田搬到天山乡——这里是牧区,正好试试“粮饲兼用”的路子。
吾买尔江・吾斯曼是村里的种植户,这三年跟着技术人员种“巨人麦”,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现在成了村里的“示范户”。我记得去年第一次见他,他扒拉着麦子,眉头皱着:“这麦子比人还高,咋收割啊?”结果今年,他的10亩地预计能收580公斤,比去年多了70公斤。
“我现在是专门留种的,”他搓着手笑,“等收了种子,明年不光自己种,还想分给邻居试试。这麦子好,秆子硬,抗倒伏,粮食能卖钱,麦秸还能喂牛,划算!”
(后来跟技术站的小李聊天,他说他们现在最担心的是种子推广。“有些老农户总说‘麦子长得再高,产量能高多少?’得让他们亲眼看到,摸到,才敢信。”)

其实“巨人麦”的成功,不只是产量的事儿。在村里走的时候,看到几个牧民蹲在田边看麦子,其中一个大叔摸着麦秆说:“这比种普通麦子省心,麦秸还能拉回家喂羊,真不错。”
是啊,农业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以前总觉得麦子就得矮矮地长在地里,收完麦子剩下的秸秆要么烧了,要么荒在那儿。现在“巨人麦”出来了,麦子能多打粮,秸秆能当饲料,这就是农业的“新可能”吧。
(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把麦田染成橘红色,突然觉得,这“巨人”哪只是麦子啊,它更像农业人心里的一股“劲儿”——不满足于“守着老手艺过活”,总想去试试新路子。或许这就是土地最动人的地方:只要肯琢磨,肯弯腰,就能长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