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科研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李振声,他以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付出,在小麦育种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
李振声出生于1931年2月,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中共党员。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如今仍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活跃研究员,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世纪50年代初,李振声便投身于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当时,远缘杂交面临诸多难题,如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等。但李振声没有退缩,他系统搜集鉴定了800余种牧草,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远缘杂交育种程序。经过20多年的潜心钻研,他将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等导入小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其中,小偃6号表现尤为突出,在陕西、山西、河南等10多个省份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亩,增产40亿公斤,还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余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3 亿亩,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大面积推广的先河。

除了在远缘杂交育种上取得巨大成就,李振声还勇于创新,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他利用“小偃蓝粒”育成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中单缺体获得和保存的难题,建立了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新途径,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原创成果。

20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又将目光投向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他提出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农业发展观,通过对数千份资源的鉴定筛选,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培育出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成果丰硕的同时,李振声还十分注重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他著有《小麦远缘杂交》等2部专著,主编论文集5卷,发表论文100多篇,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李振声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众多重大奖项,还获得了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在2006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外,他还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李振声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科研工作者在农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