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过北京平谷,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以前总觉得种地是“看天吃饭”,现在有人要把温室变成“高科技工厂”,连能源都能自己“消化”了。8月29日那天,峪口镇搞了个“农业中关村”项目启动仪式,听起来玄乎,但听他们讲完,突然觉得这事儿可能真要落地了。
这项目是平谷区政府和阿拉丁控股一起投资的,说是要把全球的能源、工业、农业科技都凑到一块儿。核心是用新能源来“喂饱”温室,搞出些连国外都没试过的技术。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又是那种“画大饼”的项目,直到看到他们拿出来的设计图——有能装太阳能板的温室顶,有能自己调节温湿度的“智能土壤”,突然就觉得,这可能真不是吹牛。

项目分三期干,听着还挺有规划。第一期要建五种温室:“超级工业温室”、“城市工业温室”、还有“乡村工业温室”,甚至连“土壤工业温室”、“复合工业温室”都有。听阿拉丁的负责人阳仁强说,他们已经设计出这五种温室了,还在全国布了七个基地,就想把农业从“土里刨食”变成“工厂里生产”。他当时拍着桌子说:“要让农业像造汽车一样,可控、可预测,连老天爷都不用太‘伺候’了。”这话听着像科幻,但现场有个老农民凑过来说:“要是真能这样,我这老骨头就不用再盼着下雨了。”
北京市里也挺重视,区委书记唐海龙来站台,说这项目不仅是个“大舞台”,还是个“国家大剧院”。他开玩笑说:“阿拉丁团队就是‘大导演’,咱们都来当‘演员’,看能不能拍出部‘改变农业史’的好戏。”这话听着挺接地气,不像官样文章。
其实这事儿早有专家在讨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陈连武副局长就说:“阿拉丁把新能源和农业绑一块儿,等于给传统设施农业松了绑,说不定能走出条新路。”农业农村部的金文成主任也点头:“现在农业缺的就是技术创新,这项目要是成了,能给全国做个示范。”
仪式后,大家跑到蔡坨村村委会开座谈会。平谷区长狄涛说:“国家现在就鼓励产业创新,咱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平谷真的成为‘农业创新的硅谷’。”有个大学生代表在会上问:“这项目能带动多少村民就业?”狄涛笑着说:“这你放心,从建温室到运营,村里的年轻人都能学技术、能当工人,以后说不定还能开自己的农场。”
说实话,听着这些话,我突然觉得以前对农业的印象太老了。现在的温室里,可能有机器人在浇水,太阳能板在发电,连土壤都能“说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施肥。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要发生的变化。就像村里那个老农民说的:“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靠脑子,这日子啊,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这项目启动,与其说是个仪式,不如说是给中国农业按下了“快进键”。以后咱们吃的菜,可能都是在“工厂”里长出来的;种出来的粮食,可能带着太阳能的温度;连农民,也能变成“农业工程师”。你期待这样的未来吗?反正我已经开始好奇,下一次路过平谷,会看到怎样的‘未来农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