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凤凰街道 “企业 + 村集体” 模式:冷库带脱贫户家门口就业

丰收这两个字,对咱农民来说,可不是课本里冷冰冰的词儿。它是春天弯腰播种时,心里悄悄冒的芽;是夏天顶着太阳除草时,后背的汗珠子;更是秋收时,装在麻袋里沉甸甸的分量。但在宣威市凤凰街道,丰收这事儿,背后藏着更深的讲究——一个冷库,让地里长出来的宝贝有了“安全屋”,让农民的日子,跟着特色种植物一起往上“蹿”。

说实话,冷链仓储这词儿听着挺“高大上”,可在凤凰街道,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增收神器”。咱先说说这地方的底子:靠着城郊的位置,还有早就搭起来的大棚架子,种啥都长得不赖,辣椒、茄子、草莓……可以前啊,好东西也怕“等不起”。比如辣椒,一到旺季摘下来,本地收购商压价,运出去又得好几天,有时候路上下点雨,菜就烂了,一年的心血眼看就打水漂。

凤凰街道农产品

“缺啥补啥”,这话在这儿真没说错。上海援滇项目来了之后,村里建了个农特产品冷藏加工车间,从种到储,再到冷链配送,一条线给你串起来。推开那扇厚厚的冷库门,凉气瞬间扑过来,一眼望去全是码得整整齐齐的辣椒箱,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分拣、装箱、装车,忙得脚不沾地。这些辣椒要发往广州,一天能走13吨,看着热闹,背后是咱农民实实在在的“省心”。

这冷库总共投入450万,建了1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库房,有能保鲜的,还有能调气的,旁边还有生产车间和水泥路。产权归村集体,村里找了企业来运营,搞“企业+村集体+脱贫户”的模式,算下来,262户人家、920口人都沾了光,其中脱贫户27家、残疾人47人,日子都过得更有奔头了。

冷库内景

徐忠果是村里农业公司的负责人,今年种了160亩辣椒。他蹲在辣椒堆旁,手里捏着个红辣椒,笑着说:“这品种产量高,可本地收完了,拉到外地运费贵,还容易坏。现在有了冷库,直接从这儿打包发广州,成本降了不少。”他掰着手指头算,“多的时候摘了辣椒先存起来,价格好就赶紧卖,要是价格跌了,就放库里‘压一压’,等价涨了再出手,心里一点不慌。”就这么着,他今年的辣椒收入比去年翻了近一倍。

凤凰街道的大棚有5000多亩,水果、蔬菜都有。以前啊,仓储和运输是老大难,“你想啊,夏天草莓摘下来,放不住,当天卖不完就得烂,一年下来损失不少。”当地老乡跟我说,“现在冷库建起来,草莓能存上半个月,能运到更远的地方,价格也卖得好。”

农民丰收

不光是存东西,冷库还给周边的人找了活儿。李大姐是附近的脱贫户,以前在外打零工,现在每天来冷库分拣蔬菜,“离家近,一个月能挣两千多,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多好。”从摘辣椒的田间地头,到冷库的分拣台,再到发往各地的货车,产业链拉得长了,活儿也多了,日子自然就有了盼头。

现在走在凤凰街道,常能看到农民们脸上的笑容,比刚摘的辣椒还红。这冷库,存的不只是辣椒、草莓,更是大家心里的希望——以前丰收怕“卖不掉”,现在丰收能“卖得好”,这大概就是幸福生活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