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河南的临颍县吗?以前路过这里,总觉得眼前是望不到边的麦田和玉米地,泥土混着麦秆的气息扑面而来,典型的中原农业县模样。可这两年,再去临颍转,却发现不一样了——县城边上的铜基新材料产业园,机器的轰鸣声里,堆成小山的废旧铜料正在被“唤醒”,变成一根根锃亮的铜杆、铜管,听说去年产值都到190亿了。
一个靠种地吃饭的地方,咋就盯上了“破烂变黄金”的再生铜?前阵子在产业园碰到个老厂长,他指着眼下的流水线笑:“以前这地儿种玉米,现在种‘铜料’,比种粮食来钱快多了!”这话不假,临颍以前是食品加工强县,可干部们没躺在功劳簿上,眼睛盯着国家要搞循环经济,河南又在推先进铜基材料,加上离郑州近、高铁半小时到漯河的交通优势,再生铜产业就成了新目标。
县委书记带着专班蹲在产业园,企业说缺地就定制厂房,说缺技术就找省科学院合作。去年有个浙江老板来看,犹豫着要不要落地,结果县政府的人天天陪他跑手续、解难题,最后老板拍板:“就冲这股实在劲儿,我信得过!”现在回头看,这190亿的产值,哪是碰运气,分明是把准了脉、下对了功夫。

其实不止临颍,河南好多地方都在悄悄“变脸”。遂平县的田埂上,前两年还板结得像石头的地,现在用了新改良的土壤技术,种出来的小麦能多打两成粮。农业农村局的郭国强局长,说起这事儿就来劲:“我们下田跟农民一起挖沟、测土,就是想让他们少走弯路,多打粮食。”现在村里都有个“中原粮仓数字平台”小程序,打开就能问农技专家,啥时候施肥、咋防病虫害,连种地都用上了“互联网+”。
从田埂到餐桌,河南的农产品也在“升级打怪”。遂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里,郑州思念食品的汤圆生产线“嗖嗖”地转,刚包好的汤圆被智能搬运车运到冷库存放,第二天就能摆上全国超市的货架。为啥选遂平?一个老板说:“这儿的小麦好,干部们也实在,你提的需求,他们当天就给你解决了。”现在遂平不光有思念,还有好几家食品龙头企业,玉米、花生经过加工,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农民再也不用愁粮食卖不上价了。
工业上的变化更明显。洛阳鸿元轴承的智能车间里,我看到机器臂精准地打磨轴承,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老掉牙的设备?公司负责人说:“多亏了市里搞的‘河洛茶叙’,干部们坐下来跟我们聊转型,帮我们找降成本的法子,现在一条产线就能省几十万。”干部们也学聪明了,不再整天催产量,而是带着政策上门,帮企业看技术、找市场,就像给庄稼浇水施肥,让新质生产力慢慢“长”出来。
文化和旅游也玩起了新花样。洛阳龙门古街,以前就是条普通的商业街,现在搞了沉浸式体验,穿汉服的姑娘在古街上走,旁边有说书的、打铁的,游客来了就不想走。当地还成立了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协会,把唐三彩、牡丹瓷这些老手艺做成年轻人喜欢的潮玩,去年“五一”假期,老城区的汉服租赁生意火得很,连带着周边小吃、民宿都跟着赚钱。
干部们也在悄悄“变身”。开封市市场监管局搞了个“放心消费险”,游客在景区买东西要是遇到假货,保险公司先赔钱,再找商家追责。有游客说:“来开封玩,买东西不用担心被坑,心里踏实多了。”省委组织部的人说,现在选干部,不光看会不会写报告,更看会不会解决问题,会不会换位思考——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漂亮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日子。
河南这地方,就像一片正在生长的麦田,不管是田埂上的新苗,还是土地里的新根,都在悄悄积蓄力量。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的转变,从传统手艺到现代产业的升级,背后是一群人的实干,是土地的包容,也是时代的机遇。或许某天你再去河南,会发现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已经悄悄变成了让你惊讶的新模样——这大概就是“找准路子,干出样子”的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