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温都尔勒图镇葵花丰收:现代农业的金色答卷

初秋的内蒙古阿拉善盟,戈壁滩上的景象正悄悄发生着变化。曾经的风沙地,如今被一片望不到边际的金色花海覆盖,沉甸甸的葵花盘低垂枝头,金黄的籽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这不是简单的秋日盛景,而是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巴润霍德嘎查1.3万亩葵花迎来丰收的真实写照。农户们顶着秋日的暖阳,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切割葵盘、插杆晾晒,机器的轰鸣声与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丰收与希望并存的乡村图景。谁能想到,这片看似普通的戈壁滩,正用金灿灿的葵花书写着现代农业的“金色答卷”,让曾经的“金瓜子”变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在这片万亩连片的葵花种植区,种植户王多宝正带着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收割作业。他的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后背的衣衫,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脸上的笑容。“你看这葵盘,多大,籽粒又饱满,今年这收成肯定差不了!”王多宝用布满老茧的手拨开一个葵盘,金黄的葵花籽一粒挨着一粒,仿佛要溢出来。他告诉记者,往年人工收割、晾晒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而且葵花的含水量高,稍不注意就容易发霉。今年镇上推广了新技术,从播种到管理再到收获,全程都有专业指导,这让他心里踏实多了。

阿拉善左旗的戈壁滩,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长条件。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再加上适宜的沙壤土,让这里的葵花天生品质出众。但过去,传统的种植方式往往让这片“宝地”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近年来,温都尔勒图镇在农业发展上动足了脑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铺设节水管道,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今年全镇首次实现了葵花种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这在阿拉善的戈壁农业史上可是个不小的突破。

“以前人工割盘,一个人一天最多割两亩地,现在用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几十亩,效率至少提高了十几倍。”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副高级农艺师裴锋站在田埂上,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收割机告诉记者。他介绍,从收割到脱粒、清选,现在一台机器就能完成,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能准确把握葵花的最佳收获期,确保籽粒的饱满度和品质。“你看这脱粒后的葵花碎渣,虽然看着不起眼,却是个好东西。我们把它收集起来,既能作为优质饲料喂养牲畜,还能粉碎还田改良土壤,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形成了绿色循环的农业模式。”

丰收的喜悦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农民的收入账上。葵花采收期间,脱粒机的轰鸣声、运输车辆的引擎声在田间此起彼伏,吸引了周边大量村民来这里打工。58岁的李桂兰就是其中之一,她家距离种植区不到两公里,每天早上她都会准时来到地里,跟着大家一起晾晒葵花、装运货物。“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能挣150块,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李桂兰一边把葵花籽摊开晾晒,一边笑着说。据了解,仅巴润霍德嘎查的葵花种植产业,今年就带动了周边3万余名群众实现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我们镇的农业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温都尔勒图镇党委书记王海龙站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望着眼前的金色花海感慨道。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镇上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葵花、中药材等高效节水经济作物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推进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用水难题,还让这些耐旱的经济作物在戈壁滩上焕发生机。“以前这里是‘看天吃饭’,现在有了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我们的农业生产就像上了‘双保险’,既保证了产量和品质,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曾经的戈壁荒滩到如今的金色花海,从传统种植到现代科技赋能,温都尔勒图镇的葵花产业,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绿色发展的活力。每一颗饱满的葵花籽,都是戈壁滩与现代农业碰撞出的火花,都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像阿拉善这样的地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金色之路”,用科技与生态的力量,让“金瓜子”真正变成打开幸福生活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