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月,鲁中、冀东露地秋芹正值肉质茎膨大期,也是斑枯病(Septoria apiicola)与叶斑病(Cercospora apii)混发高峰。两种病害症状近似,却各有“性格”:斑枯病喜凉湿,先侵下部老叶,病斑具明显黑褐色同心轮纹;叶斑病偏温暖,自叶缘向内扩展,斑面灰白、缘深褐。若诊断失误、用药错位,极易在两周内造成全田枯叶,减产三成以上。本文依托2022—2024年连续三年田间定位调查与示范场对照数据,结合岗位科学家试验报告,拆解发病规律,给出可落地的绿色防控要点,供产业一线参考。

一、田间画像:两病同期不同温,症状差异在“轮纹”
斑枯病
最适温度18–22 ℃,RH≥90%,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表面越冬。翌年春雨或首次灌水后的3–5 d,分生孢子借雨滴反溅至近地面1–3片真叶,完成初侵染。潜育期7–10 d,之后病斑产生新一代分生孢子,随露水、农事操作向下部叶片层层推进,形成“梯级爆点”。
叶斑病
最适温度25–28 ℃,RH≥85%。病菌以菌丝块在种子表皮、病残体及野生寄主上越冬。初夏气温升至24 ℃以上、昼夜温差>8 ℃时,孢子开始大量形成。露地秋芹封垄后,株间湿度骤升,叶缘最先积水,成为病菌“登陆口”。潜育期仅5–7 d,一旦气候窗口匹配,可在10 d内完成3次再侵染。
二、致灾关键因子:湿度>温度>种源,播期与密度是“放大器”
湿度是首要开关
2023年山东寿光示范场安装微型气象站,每10 min记录一次冠层RH。数据显示:当RH连续48 h≥92%,斑枯病病指增长斜率由0.12骤升至0.47;RH降至75%以下,病指增长趋近于0。
温度决定“谁占上风”
同期记录显示,日均温<21 ℃,斑枯病占发病叶片数的81%;日均温>25 ℃,叶斑病占比升至76%。两病叠加窗口出现在20–24 ℃,极易造成“混合斑”,诊断误判率最高。
种子带菌是远程传播“暗线”
2024年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对市面23个芹菜商品种进行带菌率测定,平均带菌率14.7%,最高品种达34.5%。带菌种子在26 ℃恒温箱中催芽,第5 d即可在胚根表面检出Cercospora孢子,成为田间“第一传染源”。
【数据来源】《2024 年秋芹种子带菌检测简报》(河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三、绿色防控实战路线:十字方针“种、避、减、替、诱、调、封、准、轮、除”
种——先选“干净”种子
选用包衣或热水处理(50 ℃恒温热汤30 min)种子,可将带菌率降至2%以下。包衣剂推荐6%戊唑醇+3%精甲霜灵FS,兼具内吸与触杀,持效期35 d。
避——错开高感窗口
露地秋芹安全播期以日均温稳定降至24 ℃以下为宜。鲁中地区经验值为8月25日至9月5日之间播种,可把叶斑病首峰推迟15 d,避开高温高湿叠加期。
减——合理稀植降湿
传统密度20 cm×15 cm,封垄后RH常>95%。示范场对比试验显示,减至25 cm×18 cm,全田RH峰值下降6.8%,两病病指分别降低32%与27%,产量仅下降4.1%,综合收益增加9.4%。
替——生物农药替代
发病初期(病叶率≤5%)选用1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或0.3%丁子香酚SL750倍,间隔7 d连喷2次,对斑枯病防效可达72%,与常规化学处理差异不显著,且农残检测合格。
诱——诱抗剂提免疫
封垄前亩用5%氨基寡糖素AS100 mL兑水30 kg叶面喷雾,可诱导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提高1.8倍,木质素沉积量增加24%,降低病菌侵入率。
调——水肥调控
控氮增钾,全生育期N∶K₂O=1∶1.3,可降低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削弱病菌营养源。滴灌比漫灌减少冠层滴水时间4 h/日,RH下降5–7%。
封——阻断土面菌源
定植后3 d内,亩用50%丙森·醚菌酯DF120 g兑水45 kg地面喷雾,形成“药膜”,可抑制土面病残体产孢,减少初侵染源70%以上。
准——精准诊断再用药
若田间出现“混合斑”,先用手机微距镜拍病斑,对比“轮纹”与“灰白缘”特征,必要时送县域植保站镜检,确诊后再针对性混配药剂,避免“一刀切”。
轮——合理轮作倒茬
与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轮作2年以上,可使土壤表层的病残菌量年递减45%以上;忌与香菜、胡萝卜等伞形科蔬菜连作。
除——清园深翻
收获后立秆深翻25 cm,将病残体埋入厌氧层,可加速病菌死亡;冬前亩施石灰氮50 kg,既可杀孢,又能补钙,减轻次年发病。
【资料来源】《露地秋芹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总结(2022—2024,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

四、示范场对照:绿色方案VS常规方案
2023年秋,寿光市化龙镇核心示范区100亩,按上述十字方针执行;对照区120亩沿用“见病打药”模式。结果如下:
指标 |
绿色方案 |
常规方案 |
增减 |
斑枯病病指 |
8.4 |
21.7 |
61.3%↓ |
叶斑病病指 |
6.9 |
19.2 |
64.1%↓ |
农药使用次数 |
2 |
6 |
66.7%↓ |
农药有效成分总量(g/亩) |
38.5 |
118.6 |
67.6%↓ |
平均产量(kg/亩) |
4850 |
4360 |
11.2%↑ |
亩均纯收入(元) |
6230 |
5480 |
13.7%↑ |
【数据来源】《寿光市2023年秋芹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绩效评估表》(寿光市农业农村局)
五、常见误区与纠偏
误区:见斑就加剂量
纠偏:斑枯病与叶斑病对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均存在敏感性差异,盲目加量易加速抗性。应遵循“确诊—轮换—限量”原则,同一作用机制药剂每季限用1次。
误区:防虫防病一包药
纠偏:兼防产品常含隐性助剂,易在高温期造成叶缘灼烧。建议分开施药,防病药剂上午7–9时喷,防虫药剂傍晚喷,减少药害。
误区:生物农药见效慢无用
纠偏:生物农药以预防为主,需在发病前或初期使用。示范数据显示,枯草芽孢杆菌提前3 d施用,防效与化学对照持平,且对天敌安全。
六、把“湿度”关进笼子,让芹菜自己穿上“防护甲”
斑枯病与叶斑病虽“同叶不同命”,但核心诱因皆绕不开“湿度”二字。只要从种源、播期、密度、水肥、地面隔离等多维度把湿度关进笼子,再辅以生物诱抗与精准用药,就能让芹菜在易感窗口期内自带“防护甲”。寿光、冀东三年数据已经验证:绿色防控不仅可减量用药60%以上,还能让亩均收益提高一成以上。对菜农而言,技术是成本,更是资本;对产业而言,减药是责任,亦是出路。下一轮秋芹播种在即,愿此文能成为田间实操的“口袋书”,助力更多农户走出“见病狂喷”的怪圈,迎来真正的绿色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