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都过了,安徽好多地方还是热得像蒸笼,可大别山腹地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却不一样,早晨雾气里都透着丝丝凉意。50岁的刘三一,是岳西县丰收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会儿他头戴草帽、手握镰刀,在快一人高的茭白田里忙活着采收呢。
石关乡平均海拔超600米,气候冷凉又湿润。别人家蔬菜可能还没到时候,这儿的高山蔬菜却迎来了收获旺季,妥妥的“反季节”优势。刘三一笑着说:“以前种水稻,产量少,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咱靠着这高海拔的地理优势,种高山茭白这些蔬菜,腰包是越来越鼓啦!乡亲们靠种菜都发了家,新盖的小楼又宽敞又明亮,日子那叫一个红火。”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远处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白色小楼错落有致,一幅乡村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岳西县在安徽省西南边陲,以前这山多地少的地理条件,大家都觉得是劣势。可这几年,当地政府脑筋一转,把这劣势变成了优势,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带着农民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以露地茭白和设施瓜菜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成了岳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那岳西的高山蔬菜到底有啥“高”招呢?除了高海拔带来的纯净空气和低温环境,科技可起了大作用。走进石关乡马畈村的高山蔬菜绿色高产高效样板区,茭白在水田里舒展着身子,旁边大棚里的番茄、茄子等旱地作物也长得郁郁葱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严从生说:“要是在一块田里老种同一种作物,土壤质量就会下降。咱这采取水旱轮作的耕种模式,既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还能降低病虫害率,产量也能提上去。”
这些年,安徽省农科院和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得可紧密了。他们引进了100多个新品种试验,培育出了皖茭3号茭白、皖椒177号辣椒、皖茄15号茄子等新品种,种苗繁育研究也有了新进展。还制定了一套生产技术标准,让轮作栽培、越夏避雨栽培、嫁接栽培等30多项新技术都能落地应用。
而且啊,他们不只是“送技术”,更注重“育能力”。刘三一感慨地说:“以前种菜就靠老经验,病虫害一来就抓瞎。这几年,安徽省农科院每年都组织科技人才下乡,专家们直接到地里,手把手教我们科学种菜,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我们能听懂、能用的实招。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都提升了,产业效益也提高了不少,这都是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科技的助力下,岳西县高山蔬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效益也越来越高。2024年,种植面积超过了15万亩,产值达到了6.67亿元。“大别山牌”高山蔬菜正加快走出大山,卖到了武汉、南京、杭州等地,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条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链”。
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颖说:“未来,我们会继续立足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这一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用科技给高山蔬菜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往绿色化、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这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相信在科技的持续赋能下,岳西的高山蔬菜产业会越来越好,乡村振兴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