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玉米密植亩产突破900公斤的消息频见报端,西南丘陵农户却心存疑虑:坡耕地土壤浅薄、机耕道狭窄,密植会否加剧倒伏和空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院陈志辉教授在湘中涟源市连续五年试验给出答案——只要行距株距与地力、坡度、品种高度匹配,丘陵玉米密植同样可获高产稳产。2024年,该基点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36公斤,比传统稀植增15%,且倒伏率<5%。本文综合湘中、渝东三年定位数据,提出“缩行稳株、梯形配置、控深追肥”三大核心,为西南丘陵玉米密植提供可复制技术方案。
一、核心思路:稳穗数、增粒重、防倒伏
丘陵坡地土层厚度常<40cm,水分调蓄能力弱,密植易诱发“前旺后衰”。技术路径须由“增密争穗”转向“稳穗增粒”:通过缩行保株数、梯形留通风、深控防倒伏,实现单位面积穗数提高8%,穗粒数提高6%,千粒重保持稳定。
二、地力分级:三类坡耕地对应不同密度
按0~20cm土层有机质和坡度将丘陵田分为三级:
- 一类地:有机质≥20g/kg、坡度<6°,目标密度5500株/亩;
- 二类地:有机质15~20g/kg、坡度6~12°,目标密度5000株/亩;
- 三类地:有机质<15g/kg、坡度>12°,目标密度4500株/亩。
在此基础上确定行距与株距,确保“密而不挤、通风透光”。
数据来源: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丘陵玉米密植技术规程》DB43/T 2082-2023

三、行距株距:梯形配置减阴蔽
1. 一类地:等行距60cm,株距20cm,理论密度5555株/亩;
2. 二类地:宽行70cm+窄行50cm,株距20cm,梯形配置利于坡面透光,理论密度5000株/亩;
3. 三类地:宽行80cm+窄行40cm,株距22cm,方便小型履带机转弯,理论密度4545株/亩。
梯形配置使冠层中部光照强度提高12%,基部温度降低0.8℃,倒伏指数下降9%。
四、机具配套:双控深度与速度
丘陵机播要“轻、准、稳”。推荐2BYF-3型精量播种机,整机重量<180kg,地轮附着力大,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
- 播深:3~4cm,过深易形成“弱茎”;
- 速度:4~5km/h,过快跳籽,过慢壅土;
- 施肥:侧深施肥12cm,种肥隔离≥5cm,防止烧根。
渝东忠县示范应用后,播深合格率92%,出苗率96%,比传统手播提高11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丘陵玉米轻简机播技术模式》,2024
五、控深追肥:深施+小喷,防衰又防倒
坡耕地追肥易随雨流失,宜“一次基肥+小喷穗肥”:
- 基肥:亩纯N 12kg、P₂O₅ 6kg、K₂O 8kg,侧深施12cm;
- 穗肥:大喇叭口期无人机叶面喷施2%尿素+0.5%磷酸二氢钾,亩喷液量3L,穗粒数增加5.4粒;
- 控高:密度>5000株/亩时,于6~8展叶期喷施0.3%甲哌鎓,株高降低8cm,倒伏率<5%。
六、水分管理:浅湿交替防旱衰
丘陵水源有限,宜“浅湿交替”:播后保墒,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65%;拔节期灌一次“跑马水”,亩灌20m³;抽穗-灌浆期0~40cm含水量低于60%时,微喷4小时,亩灌水15m³。比传统漫灌节水30%,产量差异不显著。
七、成本收益:亩增成本38元,纯利增加98元
精量机播亩增成本20元(机费+油费),无人机穗肥18元;因穗数、穗粒数双增,平均亩产736kg,比稀植(4200株)增96kg,按地头价2.4元/kg计,亩增收230元,扣除成本后纯利增加98元,投资回报率1∶2.6。
数据来源: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西南丘陵玉米密植增产增效监测报告》,2024
八、风险提示
连续阴雨:土壤含水量>85%时暂缓镇压与机播,防止“泥饼”缺苗;
极端高温:花期气温>38℃时,午间微喷降温,防止“花而不实”;
坡地滑塌:坡度>15°地块,沿等高线种植,避免顺坡机播造成滑塌。
让“密”与“稀”因坡而定
丘陵玉米密植并非简单“缩行增株”,而是因地力、坡度、品种高度耦合的系统性工程。只要抓住“梯形配置、控深追肥、浅湿灌溉”三大核心,就能把亩穗数提高500穗、穗粒数增加5粒,最终实现亩产700公斤以上,为西南丘陵地区玉米产能提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本文试验地点:湖南涟源市、重庆忠县;核心面积:涟源1200亩、忠县800亩;密度试验:3重复×20亩;测产方法:实收测产+考种,5点取样,每点20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