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文旅融合: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山东省近年来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实现了乡土文化的‘活’起来、乡村旅游的‘火’起来以及百姓腰包的‘鼓’起来。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底蕴,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曲阜鲁源新村为例,这个北接孔子诞生地尼山、南临夫子湖的小村庄,将儒家文化融入到乡村肌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宿产业。如今,村里民宿已达200余家,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曲阜鲁源新村

类似的案例在山东各地不断涌现,如淄博博山的红叶柿岩旅游区、东营市垦利区的杨庙黄河大集等,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山东加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力度,创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打造精品文旅线路和特色小镇,山东乡村旅游正从‘小众体验’升级为‘大众选择’,逐步实现‘全域绽放’。莱芜区的‘自‘游’自在,说‘莱’就来’文旅IP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成功搭建起‘全民参与、全年联动’的文旅矩阵。

山东乡村活动

济宁泗水县则立足于‘海岱名川’‘中国泉乡’资源与甘薯产业优势,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打造了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等闲谷艺术小镇等标杆项目。等闲谷艺术小镇集聚了研学、文创、艺术、农业、旅游等多种业态,年吸引游客超500万人次,成为乡村文化艺术综合体的典范。

山东各地还积极推动文旅与农业、电商、文创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释放出‘1+1>2’的乘数效应。菏泽巨野县凭借‘中国工笔画之乡’‘中国麒麟之乡’等六张文化名片,探索出一条以工笔牡丹画为核心、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当地成立了中国工笔牡丹画产业研究院和创意设计中心,现有书画从业者2万余人、农民画师1.3万余人。其作品及衍生品不仅在国内重大活动中亮相,还远销海外。

菏泽巨野工笔画

此外,威海文登区推行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吸引了一批高校人才,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智力支持;德州齐河县依托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培养文创人才,服务民众70万余人次。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底气,也为乡村文旅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文旅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根据《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3 - 2025年)》,到2025年,山东将培育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出10大乡村休闲度假区、30个旅游民宿集聚区、50个休闲度假乡村和200家休闲度假民宿,基本建成全国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的‘颜值’,还将进一步增强乡村的‘产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