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灌浆期做好这几点,千粒重蹭蹭涨,亩产轻松过千斤

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关键阶段就在灌浆期。这一时期就像是玉米生长的“冲刺阶段”,是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的核心时期,直接决定了玉米最终的产量和品质。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在夏玉米灌浆期,有哪些实用措施能增加千粒重,让玉米实现高产丰收。

精准水肥管理

科学追施“灌浆肥”,补足养分缺口

玉米灌浆期对氮素和钾素的需求特别大,氮素需求占全生育期的40% - 50%,钾素需求占30% - 40%。要是这个阶段养分不足,玉米叶片就会早早衰老,光合效率下降,籽粒灌浆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那什么时候追肥合适呢?一般在玉米进入灌浆初期,也就是乳熟期,大概在授粉后10 - 15天进行追肥。这时候籽粒开始快速积累干物质,是养分需求的“临界期”。要是田间玉米长势比较弱,叶片都有点轻度黄化了,那就得提前到授粉后7天左右追肥,避免玉米早衰。

肥料选择和用量也有讲究。中等肥力的田块,用高氮高钾型复合肥(氮含量20% - 25%、钾含量15% - 20%)比较合适,每亩追施20 - 25公斤;也可以用尿素搭配氯化钾,每亩用尿素15 - 20公斤加上氯化钾8 - 10公斤。高肥力的田块,复合肥用量可以适当减少到15 - 20公斤,不然氮肥过量,玉米会贪青晚熟。低肥力的田块就得增加用量,复合肥用25 - 30公斤,把养分短板补上。

施肥方式也很重要。最好采用“侧深施”的方式,在玉米行间距离植株15 - 20厘米的地方开沟,深度10 - 12厘米,把肥料均匀撒进去后覆土。这样能避免肥料撒在地表挥发流失,或者灼伤根系。要是田间湿度大,机械进不了地,就采用人工穴施,每穴施入肥料3 - 5克,让肥料贴近根系,提高吸收效率。

合理灌溉“灌浆水”,保障生理代谢

玉米灌浆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5% - 40%,土壤含水量得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 - 80%。水分不足的话,光合速率会下降,灌浆速率也会减缓,严重的还会出现“卡脖旱”,导致籽粒瘪小,千粒重显著降低。

灌溉时机要把握好两个关键节点。一是灌浆初期,也就是授粉后10 - 20天,这时候籽粒快速膨大,需水迫切。要是土壤耕层(0 - 20厘米)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就得及时灌溉。二是灌浆中后期,授粉后25 - 35天,要是遇到持续干旱,得补充一次“养根水”,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

灌溉方式优先选择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每亩灌溉量30 - 40立方米,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根系缺氧。要是采用沟灌,得控制好灌水量,水到垄顶、不积水就行。灌溉后2 - 3天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呼吸。

不过,灌浆后期(授粉后40天以后)就得控制水分了。土壤含水量过高,容易导致根系早衰、病害加重,还会影响籽粒脱水,不利于后期收获。要是遇到降雨天气,得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导致根系腐烂。

优化田间环境

适时中耕,增强根系活力与田间通透性

灌浆期,田间容易因为降雨、灌溉出现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适时中耕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给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耕时间可以结合追肥进行第一次,灌浆中期(授粉后20 - 25天)要是田间出现板结,就进行第二次浅中耕。中耕深度以5 - 8厘米为宜,别太深,不然会损伤根系,因为玉米灌浆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 - 30厘米土层。

中耕的作用可不少,不仅能破除土壤板结,还能清除田间杂草。杂草会和玉米争夺水肥,还容易滋生病虫害。同时,中耕能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对氧气的吸收,促进根系合成细胞分裂素,延缓叶片衰老。

合理控旺,避免倒伏与田间郁闭

有些夏玉米品种,尤其是高秆品种,要是前期氮肥施多了,就容易出现植株徒长的情况,导致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后期还容易倒伏,严重影响灌浆。要是田间植株长势过旺、穗位过高,就得在灌浆初期进行适度控旺。

控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打顶,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植株过高、田间郁闭严重的地块。在玉米雄穗抽出后,摘除顶部1 - 2片叶,保留穗位叶及上下叶片,减少养分消耗。另一种是喷施低浓度的多效唑,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 - 15克,兑水30公斤,抑制植株徒长,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

控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和用量。灌浆中后期(授粉后30天以后)禁止控旺,不然会抑制籽粒发育。多效唑要均匀喷施在植株上部叶片,避免重复喷施导致药害。

强化病虫害防控

病害防控:聚焦叶片保护

大斑病和小斑病都会危害玉米叶片,初期形成黄褐色斑点,后期扩大为不规则病斑,导致叶片枯死。发病初期,也就是田间病株率达到10%的时候,可以喷施25%丙二醇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喷2 - 3次,重点喷施穗位叶及上下叶片。

锈病多在灌浆中后期发生,叶片上会出现黄褐色锈状孢子堆,严重时叶片全部枯黄。发病初期可以喷施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连喷2次,间隔10天,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虫害防控:兼顾叶片与籽粒保护

玉米螟的幼虫会蛀入茎秆或果穗,导致茎秆折断、籽粒被啃食。灌浆期要是发现果穗上有幼虫蛀孔或粪便,可以喷施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重点喷施果穗及穗位叶背面。

蚜虫会群集在叶片背面及雄穗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光合效率下降,还会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当田间蚜虫株率达到30%、单株蚜虫数达到50头以上时,可以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均匀喷施叶片背面及雄穗。

棉铃虫的幼虫会啃食叶片、花丝及籽粒,导致籽粒残缺。灌浆期要是发现果穗花丝被啃食或籽粒有孔洞,可以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重点喷施果穗。

病虫害防控还有一些注意事项。要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农药残留影响籽粒品质。喷施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后,避免高温时段喷施导致药害或药液蒸发过快。要是病虫害混合发生,可以采用农药复配的方式,比如杀虫剂和杀菌剂一起用,减少喷施次数,提高防控效率。

辅助调控措施

叶面喷施“营养剂”,快速补充养分

灌浆期,玉米根系的吸收能力会逐渐下降,叶面喷施肥料可以直接被叶片吸收,快速补充养分,延缓叶片衰老。

肥料选择以氨基酸叶面肥、磷酸二氢钾为主,再搭配微量元素(锌、硼)。每亩用98%磷酸二氢钾50克、10%氨基酸叶面肥100毫升、0.2%硫酸锌溶液50毫升,兑水30公斤。

喷施时间和次数也有要求。在灌浆初期和中期各喷施一次,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进行。喷施的时候要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尤其是功能叶,提高吸收效率。要是遇到降雨,得在雨后24小时内补喷。

适时晚收,延长有效灌浆时间

夏玉米籽粒成熟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阶段,完熟期(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是最佳收获期。要是收获过早,比如在乳熟期或蜡熟期就收获,籽粒干物质积累还没完成,千粒重会降低5% - 10%。

怎么判断玉米是否成熟呢?可以观察籽粒乳线,当乳线从籽粒顶部下降至基部、完全消失,而且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时,就说明已经进入完熟期了。同时,果穗苞叶变黄、松散,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完熟期。要是后期天气晴好,可以适当延迟3 - 5天收获,进一步增加干物质积累。要是遇到降雨,就得在雨后及时收获,避免籽粒发芽或霉变。

总之,夏玉米灌浆期是增加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咱们只要做好精准水肥管理、优化田间环境、强化病虫害防控,再配合辅助调控措施,就能让玉米实现高产丰收,让咱们的辛勤付出得到满满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