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齐聚年会,共探畜牧业发展新路径

当下,畜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2025年年会上,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当前畜牧业形势、肉牛奶牛产业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形势向好,素质提升有亮点

从供应情况来看,畜产品总量供应充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达4843万吨,同比增长2.8%;牛奶产量1864万吨,同比增长0.5%。各地积极落实肉牛奶牛纾困政策,肉牛养殖总体实现扭亏为盈,奶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聚。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生猪养殖连续保持盈利。

在产业素质方面,提升效果显著。随着智慧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控制、饲喂、饮水等生产自动化设备在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得到普遍应用。生猪、肉鸡、奶牛养殖企业的自动化设备应用率分别达到85.4%、98.3%和95%,且多数规模奶牛养殖场普遍使用数智化软件进行日常管理。

“十四五”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诸多明显特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助力提质增效,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变动显著,大集团与资本化变革加速推进,楼房养猪和批次化生产兴起。同时,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对畜产品需求多样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推动畜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一系列政策也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然而,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生产效率提升空间有限、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波动频繁、疫病防控形势复杂等制约和挑战。

纾困解难,肉牛奶牛待突破

对照自给率要求和产业形势,肉牛和奶牛产业成为当下畜牧业关注的重点。2023年以来,肉牛产业遭遇寒冬,牛肉价格降至近10年最低,今年形势有所恢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曹建民认为,牛肉消费渠道多样,进口肉和国产肉存在竞争。他建议科学统筹进口牛肉数量及其关税和配额关系,优化国内肉牛养殖空间,鼓励种养结合,建立稳定供应链并推广分级标准。

当前,原料奶价格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自2023年9月以来,原料奶价格和成本倒挂。这既有消费端整体增速放缓的原因,也有奶业自身供给增速超过需求增速导致供给过剩的因素。从产业链角度看,原料奶价格指数降幅远大于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加工者价格指数,社会牧场和乳企自有牧场出现明显分化。农业农村部表示将在政策上加力落实纾困措施,在生产端抓好节本提质增效,推动肉牛养殖向好和奶牛养殖拐点早日到来。

聚焦质量,多管齐下谋发展

畜牧业作为有持久内需且与时俱进的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一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我国畜牧业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聚焦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十五五”时期,畜牧业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约束更严格等宏观环境。保供仍是重要任务,但应转向“适销保供”,提升畜产品营养和市场价值,注重生产效率提升和差异化发展。有效统筹肉类进口与国内生产也至关重要,要合理把控进口规模和节奏,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

中小养殖场户在畜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全国规模以下养殖户达5666.3万户,中小规模场是稳产保供的中坚力量。要加力扶持中小养殖场户,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支持其拓展融资渠道、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此外,还要关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加快基因库建设,构建现代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关键环节短板;处理好规模化发展与农户增收的关系,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在畜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此次年会为畜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畜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