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淮北的农户们可能有点发愁——入秋以来阴雨不断,地里湿漉漉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积水,秋收秋种都被这场连绵雨打乱了节奏。作为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淮北的秋种确实直接关系到来年的粮食收成。但农业专家带来一个定心丸:只要在十月底前完成播种,小麦产量依然有保障!
一、为什么十月底播种不算晚?
很多农户习惯抢早播种,但其实小麦播种不是越早越好。
早播反而不利:如果播种太早,小麦在冬前长得过旺,不仅消耗地力,还容易受冻害、招病虫害。
晚播也有窗口期:淮北地区种植的春性品种(如淮麦系列),适宜播种期本来就安排在10月20日至31日;半冬性品种也能播到10月20日左右。也就是说,十月底播种仍在科学推荐的“适播期”内。
积温仍够用:小麦出苗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约110℃-120℃),十月底播种后,地温仍能满足出苗需求,为后续生长打好基础。
二、雨多地湿,怎么种出高产小麦?
虽然时间紧、地还湿,但只要做好以下几点,晚播小麦照样能高产:
选对品种:建议选择半冬性偏春性、早熟大穗型品种,比如淮麦40、淮麦44。这类品种生长周期适合晚播条件,灌浆快、产量高。

适当增加播种量:晚播小麦分蘖能力会减弱,需要靠“多下种”来保证穗数。一般每晚播一天,每亩可增加0.35kg–0.5kg种子。十月底播种,建议把基本苗控制在23万–28万/亩。
精细整地、控制播深:地湿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播深控制在2cm–4cm,避免过深导致烂种。同时要把秸秆粉碎、整平土地,防止土壤空隙大、根系扎不实。
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建议用药剂(如含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防病害、防虫害,还能促根壮苗。
重视播后管理:播后及时镇压保墒,挖好田间三沟(内沟、外沟、腰沟),确保能灌能排。后续还要适时进行封闭除草,降低冻害风险。
三、政策有支持,农户心要定
目前,中央财政已下达专项资金支持受灾地区抢收抢种,为淮北秋种提供了有力保障。农业技术部门也正深入田间指导播种。
实践表明,哪怕播种推迟,只要在十月底前种下,并落实科学管理措施,亩产500公斤以上并不难。
所以,农户朋友们不必过度焦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抓住天气转晴的窗口,抢时播种、规范操作。科学种田,稳扎稳打,来年的麦浪依旧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