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金秋十月,黄河之滨的兰州大地层林尽染,田畴沃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红古区花庄镇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到皋兰县什川古梨园里挂满枝头的香水梨;从永登县满载高原夏菜的运输车队,到榆中、七里河等地蓬勃发展的百合与玫瑰产业——兰州正以特色农业为引擎,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依托“十四五”规划和“1139”工作部署,兰州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八个美丽”,打好“三大战役”,全面推进4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夯实了“三农”基础,也为强省会战略注入了强劲动能。

兰州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特色农产品打造“甘味”金字招牌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孕育出众多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农产品。兰州百合清甜软糯,苦水玫瑰芳香浓郁,安宁白凤桃汁多味美,永登七山羊肉质细嫩,皋兰旱砂西瓜爽脆甘甜……这些“土特产”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近年来,兰州持续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兰州百合、苦水玫瑰在内的11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在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兰州特色农产品凭借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赢得广泛关注,采购商纷纷驻足洽谈,为“甘味”出陇打开新通道。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借助国家级展会平台,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兰州优质农产品,推动‘甘味’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联农带农机制提升群众获得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增收。数据显示,“十三五”末(2020年),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52元;到2024年底,这一数字已突破2万元,达20018元,城乡收入比由2.74缩小至2.52,差距持续收窄。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联农带农机制的不断完善。全市通过“一键申报”、干部排查、部门预警等方式动态监测脱贫不稳定户,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890户6621人,风险消除率达67.1%。同时,244个驻村工作队深入一线,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700余件,筹措帮扶资金近600万元。

在稳产保供方面,兰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2025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达32.1万亩,预计产量7.25万吨,超额完成任务;蔬菜产量达178.1万吨,畜禽饲养量超800万头(只),肉蛋奶供应充足,农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兰州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农村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

深化改革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一招。兰州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皋兰县作为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已完成首宗交易;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9月,全市农村产权交易额累计达8.61亿元,涵盖12类交易品种。

与此同时,《兰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员带万社”行动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推动合作社向“有章程、有制度、有场所、有财务、有产业”的“五有”标准规范化发展,有效提升了农业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多业态融合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

兰州正从单一农业生产向“生产+加工+文旅+电商”多业态融合转型。全市构建“2547”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打造25条产业带、4大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优势产业和“百玫瓜桃鱼梨面”七大特色产业。

在延链强链方面,永登树屏食品加工园、榆中农产品加工园、牛羊产业博览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其中,总投资7.99亿元的牛羊产业博览园填补了兰州畜牧业全产业链深加工空白。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超64%,培育规上农业企业17家。

品牌建设同步发力。兰州已打造4个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7个省级“甘味”品牌,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450个。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6.8亿元,同比增长9.9%,“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

此外,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亮点。“烟雨兰山”“满城渔歌”“古渡河口”等乡村振兴示范带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融合生态、文化与产业,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带动农家乐、民宿、采摘等业态蓬勃发展。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兰州特色农业正以高质量发展之势,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红利释放、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价值提升,兰州“甘味”农产品必将走得更远、叫得更响,为农民增收、农业升级、农村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片黄河滋养的沃土上,丰收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