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调师傅到甜柿专家:新农人黄海剑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

在浙江台州临海市桃渚镇芙蓉村,一片金灿灿的太秋甜柿园里,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果园主人黄海剑穿梭其间,仔细查看每一颗柿子的成熟度。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被村民称为“甜柿专家”的新农人,几年前还是一名深耕空调制造行业十余年的技术工人?

黄海剑的转型故事,不仅是一次个人职业的华丽转身,更折射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品种创新、技术积累与品牌打造,传统农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他的实践为众多农业从业者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样本。

新农人黄海剑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

从“种橘亏本”到“种柿致富”:一次关键的产业选择

黄海剑的父亲种了一辈子橘子,但收入微薄,有时连农药和人工成本都难以收回。逢年过节,家里送礼还得专门去买外面的好果子。这种“自家果子不好送人”的尴尬,深深刺痛了黄海剑。

2020年,他当选芙蓉村村干部后,开始认真思考家乡农业的出路。“传统种植模式如果不升级,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他意识到,必须寻找一个市场稀缺、附加值高、管理成本低的新品种。

转机出现在2022年。一次外出考察中,他在衢州首次接触到太秋甜柿——这种柿子口感独特,兼具苹果的脆、梨的多汁和哈密瓜的香甜,且无需脱涩,采摘即可食用。更关键的是,太秋甜柿树龄长、病虫害少、管理相对简单,而当时在台州几乎无人种植,市场竞争小。

看准机会后,黄海剑果断承包70亩土地,成为临海市第一个试种太秋甜柿的人。这一决定,也开启了他从“制造能手”向“农业能人”的蜕变之旅。

攻克技术难关:从零开始摸索标准化种植

甜柿虽好,种植却不易。最大的难点在于砧木选择——普通柿树砧木嫁接后成活率低、树势弱。黄海剑通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采用特定野生柿树作为专用砧木,并成功掌握嫁接技术,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标准化种植流程。

“农业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技术吃饭。”他说。从整地、定植、修剪到水肥管理,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记录数据、总结经验。两年多的摸索,让他从“门外汉”成长为真正的种植专家。

2024年9月,首批太秋甜柿成熟上市,市场反响远超预期。收购价高达30元/斤,8颗装礼盒售价168元仍供不应求,有客户一次性订购300多箱。“电话天天被打爆,一边是订单,一边是农户来问怎么种。”黄海剑笑着说。

带动村民共富: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看到黄海剑的成功,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转变观念,主动上门请教技术。他不仅以低于市场价(每株35至40元)提供优质苗木,还免费指导种植管理。

截至目前,芙蓉村及周边已联合发展太秋甜柿种植面积超300亩,初步形成区域化种植格局。黄海剑的目标不止于此——他正推动打造“芙蓉花开”区域公共品牌,对符合标准的甜柿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升整体附加值。

“新农人也要有企业家的责任感。”他说,“我不仅要自己种好,更要带动整片区域发展。”

为降低农户长期成本,他还计划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实现种苗自给自足。同时,希望通过甜柿产业盘活闲置土地,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农业需要品牌化、标准化才能走得更远。”黄海剑坚信,只有形成“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产业链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启示与借鉴:新农人如何撬动乡村产业振兴?

选对品种是成功的第一步,在同质化严重的水果市场中,选择稀缺、高附加值、适应本地条件的新品种,是突围关键;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农业现代化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株嫁接苗、每一次水肥配比中。持续学习、勇于试验,才能掌握话语权;带动共富才能行稳致远,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只有联合农户、共享技术、共建品牌,才能打造有韧性的乡村产业生态;品牌化是农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不仅提升溢价能力,更能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让“甜蜜事业”照亮乡村振兴路

从空调制造车间到甜柿种植基地,黄海剑用行动证明:农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机遇的“甜蜜事业”。他的转型之路,既有新农人的敏锐与魄力,也有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像黄海剑这样的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重新定义农业的价值与可能。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返乡、更多特色产业崛起,中国乡村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