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忙。”这句农谚生动描绘了十月农田里的繁忙景象。从九月到十一月,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和新疆等地正值冬小麦播种期,而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也迎来了油菜种植的关键时节。
秋播质量直接关系到明年的收成,其中天气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温度把控:播种时机的关键
秋播作物对温度非常敏感。以冬小麦为例,北方麦区最适宜的日平均气温在15℃到18℃之间,南方麦区则在15℃到20℃之间。
播种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播种太早,作物在冬季来临前生长过旺,容易受冻害;播种太晚,又难以形成壮苗,影响安全越冬。
农技人员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冬小麦在入冬前要形成壮苗,通常需要积温达到550至700℃·天。根据这个标准,各地可以推算出最适合的播种时间。
比如山东莱阳市,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在10月1日到10月15日之间。

土壤湿度:种子发芽的保障
除了温度,土壤湿度也是秋播必须重视的因素。小麦播种时,土壤表层10厘米以内的相对含水量在65%到80%之间最为理想。
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播种质量。湿度低于60%容易导致缺苗断垄,高于90%则土壤太湿,不利于出苗。
今年江苏扬中市在秋播期间就遇到了难题:连续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土壤湿度过大,秋收秋种进度比去年慢。面对这种情况,农技专家建议要及时排水,为机械作业创造合适的土壤条件,特别是土质粘重的稻茬田要避免烂耕烂种。
灾害防范:确保秋播顺利进行
秋种期间,干旱、连阴雨、强对流天气、强降雨、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都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干旱会导致作物无法按时播种,即使播下种子也难以出苗;连阴雨则会造成土壤过湿,影响整地和播种作业。
针对这些潜在风险,农技部门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土壤干旱时要及时造墒播种;对于连阴雨导致的土壤过湿,需要翻耕散墒,等墒情合适时及时播种。

播后管理:培育壮苗过冬
播种只是第一步,播后管理同样重要。扬中市农技推广中心指出,播后适时进行机械镇压是关键措施之一。
对于秸秆还田质量较差的田块,加强镇压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冻害;对板茬直播的小麦,可以通过开沟取土来加强覆盖。
此外,科学施肥也很重要。一般基施纯氮量8-10公斤,达到总施氮量的60%-70%,并适量配施磷肥和钾肥。这对促进作物早发、争取壮苗有重要作用。
善用气象服务:科学安排农事
如今,气象部门会提供专业的秋收秋种专题服务,综合分析秋收进度、秋播气象条件、土壤墒情等信息。
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这些预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避开大风降温等不利天气时段。
例如,德州市农业局建议,对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的麦田,要适时浇越冬水,保证麦苗安全过冬。一般在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时浇水最为合适。
随着气候变化,秋播农事可能需要应对更多不确定的天气因素。像莱阳这样的地区已经观察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的终日在10月上旬前中期,与常年持平,而全市初霜冻日期在11月上旬前期,比常年偏晚。
无论天气如何变化,抢抓农时始终是不变的黄金法则。根据莱阳的经验,绝大部分农田应该在10月15日前后完成播种。
播种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发现缺行断垄要立即补种,为下一年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农业生产的成功,离不开对天气变化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对,这是我国农民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