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防沙治沙,正是大国担当的一个生动体现。
你有没有想过,中国人是如何让沙漠一点点变绿的?这不仅仅是种树种草那么简单,现在连动物和高科技都上场帮忙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让一片又一片的沙漠披上了绿装。
七十多年前,辽宁彰武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防沙治沙的机构,从此拉开了人与沙漠较量的序幕。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真的把茫茫沙海变成了片片绿洲。

在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有一支特别的治沙队伍——数万头黑猪。2018年,第一批八百多头黑猪作为“先遣队”开进了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这些黑猪会用鼻子拱土,把板结的沙地翻松,顺便还能施肥、播撒草籽,正好解决了沙地太硬、太贫瘠的问题。七年过去了,这支特殊队伍已经扩大到十万多头,成功让上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
在甘肃瓜州县,工人们正在沙地上熟练地铺设草方格,这一方法虽然听起来不稀奇,但特别管用。这些草方格能保住水分、减弱风势,给沙棘、杨树等耐旱植物创造生长条件。疏勒河中下游的防沙治沙项目总共投入四千多万元,要治理四万多亩沙化土地。

治沙不仅需要投入,还需要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持续下去。在库布齐沙漠,人们建起了生态光伏电站,把太阳能和固沙植被结合起来,还规模化种植甘草等经济植物,既固定了流沙,又增加了收入。亿利资源集团坚持三十多年,让库布齐的植被覆盖率从3%提高到65%,当地生物种类从一百多种增加到一千多种。
在高台县,人们发展起了多种“生态+”产业。农场的早酥梨加工成饮料,林场的梭梭林下种植肉苁蓉帮助农户增收,国道边的葡萄园硕果累累,产业园的艾草田郁郁葱葱。甘肃酒泉市探索“生态产业化”路径,在沙区培育经济林果五十六万多亩,种植梭梭、白刺等沙生植物五十六万亩,接种肉苁蓉十八万亩,引进企业每年消耗流沙五十万立方米,用于生产新型建材,依托沙漠旅游资源,每年吸引游客超过百万人次。

这么多年努力下来,效果怎么样?让数据说话。酒泉市的荒漠化土地已累计减少一百二十七万亩,沙化土地累计减少九十三万亩。彰武县的沙化土地面积由五百二十四万亩降至不到二百万亩,林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十八万亩增加到一百四十四万多亩,六座万亩沙丘得到固定,将辽宁防风固沙的第一道防线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十三公里。青海都兰县的森林覆盖率从3.88%提高到5.1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2.96%。
所以说,中国的治沙真的了不起!不是光投钱就行,还得有思路、有技术、有耐心,还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样才能持续下去。咱们用了几十年时间,让一片片沙漠变成了绿洲。未来,这片绿色还会继续扩大,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