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肿菌可在土壤存活十五年,秋播期是唯一能被“拒之门外”的窗口。本文以江汉平原200亩示范场为样本,系统梳理“选种—拌种—包衣”三步法,将发病率由常年12%压至0.3%,同时降低婆婆纳等恶性杂草密度47%。全文给出可操作清单,供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区直接套用。

一、为什么秋播期是封杀根肿菌的“最后闸门”
油菜根肿病由原生生物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所致,其休眠孢子随土壤、流水、农机具传播。田间观察显示,一旦幼苗五叶前受侵,后期几乎无有效补救手段(资料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油菜根肿病监测技术规范》)。
江南稻茬油菜区秋季温湿度呈“倒U”型曲线,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土温18—22℃,孢子萌发率峰值可达78%。此时种子尚未出苗,是病原与寄主“错时”空档,亦为化学与生物屏障设置的最佳切入口(数据来源: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2022—2023年度《油菜根肿菌孢子萌发监测报告》)。
二、示范场实录:200亩“零发生”是如何做到的
2023年秋,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200亩稻油轮作田被列为省厅绿色防控示范场。田块历史发病率9.8—14.2,前茬稗草、婆婆纳混合密度达435株/㎡,属典型“草病共生”高危区。
方案核心只有一句:“把药剂放在种子上,把杂草挡在出苗前”。具体分三步:
- 选种:高油“双抗”品种打底——示范户统一使用登记编号GPD油菜(2022)420068的“中油杂19”,该品种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免疫,且含除草剂安全基因,可与后期茎叶处理剂兼容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第625号公告)。
- 拌种:微囊氟啶胺+枯草芽孢杆菌协同——每100kg种子先以0.4%氟啶胺微囊悬浮剂300mL兑水500mL预喷,形成“第一药膜”;再掺入5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g,利用菌膜封口,兼具促根与占位效应。
- 包衣: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成膜——最后使用含丙硫菌唑2.5%、吡唑醚菌酯1.0%的种衣剂,按药种比1:250机械包衣,成膜厚度6—8μm,脱落率<0.5%,可维持药效45天,恰好覆盖苗期至开盘期。
播种后30天调查,根肿病病株率0.3%,杂草出苗密度231株/㎡,较对照下降47%,且未出现“包衣药害”褪绿现象(数据来源:湖北省植保总站2023年度《油菜绿色防控示范验收报告》)。
三、三步法的科学逻辑:从“抑菌”到“抑草”如何兼得
传统思维把杀菌与除草割裂,导致农户二次下田、成本叠加。示范场将“抑菌活性成分”与“封闭除草剂”设计在同一种衣层,却互不拮抗,关键在于三点:
①时间错位:丙硫菌唑内吸传导需24—48小时,而封闭除草剂吡唑醚菌酯对油菜安全窗口为出苗前72小时,两者作用时段重叠但峰值错位,避免药害叠加。
②空间错位:氟啶胺微囊粒径6—8μm,主要滞留于种子表皮及0—1cm根际微域;封闭除草剂噁草酮被吸附于成膜剂外层,释放后分布于0—3cm表土层,形成“立体屏障”。
③生态占位:枯草芽孢杆菌GB03株可分泌脂肽类物质,既抑制根肿菌游动孢子,又对婆婆纳等阔叶杂草种子萌发具有化感延迟效应,实现“一菌双抑”(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枯草芽孢杆菌GB03次生代谢物研究》)。
四、农户可直接套用的“秋播种子处理清单”
(以下药量均按100kg籽种计,可根据当地登记标签调整)
| 步骤 |
药剂/菌剂 |
有效成分及含量 |
用量 |
操作要点 |
| 清选 |
风筛+比重选 |
— |
— |
剔除菌核、草籽,种子净度≥98% |
| 预喷 |
氟啶胺微囊悬浮剂 |
0.4% |
300mL |
喷雾速度4r/s,确保100%着药 |
| 接种 |
枯草芽孢杆菌WP |
50亿CFU/g |
100g |
拌桶转速30r/min,防菌膜脱落 |
| 成膜 |
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FS |
2.5%+1.0% |
400mL |
成膜温度18—25℃,干燥<45min |
| 封闭 |
噁草酮EC |
120g/L |
150mL |
播后24h内喷沟面,亩对水30kg |
注意事项:
- 包衣后种子禁止浸种催芽,以免膜层溶解失效;
- 噁草酮对水稻敏感,稻油轮作区务必在播后24小时内完成喷雾,并确保田面无积水;
- 若遇连续阴雨,需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补防一次,防止膜层被雨水冲刷。
五、常见疑问答疑
1.能否用种衣剂替代土壤消毒?
不能。种衣剂仅保护种子及幼根,对土壤中游动孢子作用有限。若田块历史发病率>10%,仍需结合氰氨化钙或棉隆颗粒剂进行土壤局部消毒,再与种子处理联动。
2.包衣种子能否存放至翌年使用?
丙硫菌唑在常温下年降解率<8%,但吡唑醚菌酯见光易分解。建议当年包衣当年播;若需贮藏,应避光、≤15℃、湿度<40%,贮藏期不超过6个月。
3.草害基数高,封闭失败怎么办?
示范场设置“二次封杀”阈值:播后20天,若杂草密度>150株/㎡,即采用异丙酯·草铵膦定向喷雾,利用油菜茎叶对草铵膦天然耐受性,实现“一封一杀”闭环。
六、把成本花在“种子”上,而不是“补救”上
根肿病与恶性杂草一旦在苗期建立“根据地”,后期再投入多少人力、药剂都难以翻盘。秋播期把“杀菌+除草”集成到一粒种子,表面看每亩增加成本28元,却可节省两次茎叶除草与一次病害补救,合计节本76元,净收益增加48元。更重要的是,它让“油菜—水稻”轮作系统摆脱了对高毒土壤熏蒸剂的依赖,为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生产范式。
2024年秋播即将开启,建议农户现在就核对药剂登记证号、校准拌种机转速,把“零发生”从示范田搬到自己地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