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有哪些种类?水稻常见病害怎么防治?

“稻瘟病一来,一季白干。”这是江苏泗阳种植户周师傅的口头禅。2023年,他的400亩粳稻因稻瘟病减产28%,直接损失17万元。同年,隔壁“禾润示范社”却用同样的品种、同样的天气,实现增产11%,农药用量还降了30%。差距在哪?答案就在“早识别、早干预、用对药”。

一、稻瘟病

1. 田间识别三看口诀

一看“梭形斑”:叶片病斑呈梭形,最外层黄色,中间灰白,内圈褐色;

二看“灰绿霉”:早晨露水未干时,病斑背面有灰绿色霉层;

三看“倒圈”现象:病斑扩展快时,中心破裂呈“倒V”形圈。

2. 示范社实战方案

禾润示范社技术总监王春生(推广研究员,从业23年)给出的“黄金72小时”方案:

分蘖末期—破口前5天,用75%三环唑WP 30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g/亩,预防叶瘟;

齐穗期再补一次,用量同上,可压低穗颈瘟发病率至1%以下。

2023年该方案通过全国农技中心专家组验收,平均防效91.2%,减药28.7%。资料来源:全国农技中心《2023年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技术示范报告》

二、纹枯病

1. 识别关键点

纹枯病先从近水面的叶鞘开始,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云纹状大斑,边缘褐色,中央淡灰白。拔节期后,病斑向上蔓延,导致“三黄”倒伏,千粒重下降4%—7%。

2. 绿色防控“三板斧”

① 宽窄行栽培:示范社将20cm等行距改为宽行30cm、窄行15cm,降低田间湿度12%;

② 生物导弹:在分蘖盛期亩喷24%井冈霉素A水剂30ml+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60g,防效稳定在85%以上;

③ 干湿交替灌溉:分蘖末期轻晒田,减少无效分蘖,降低病原基数。数据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长江中下游水稻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22

三、稻曲病

1. 危害有多大?

稻曲病粒俗称“乌米”“绿霉谷”,病粒重量下降30%,黄曲霉素超标风险升高,收购价每百斤直降20—30元。2021年安徽巢湖因稻曲病导致整仓退货,种粮大户损失超百万元。

2. 关键防控窗口

稻曲病菌在破口前7—10天开始侵染,因此破口前5天是最后一次用药临界点。示范社采用“一剂一菌”组合:43%戊唑醇SC 15ml+10亿孢子/克蜡质芽孢杆菌WP 60g/亩,2023年实测病穗率0.8%,对照常规区4.7%。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水稻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NY/T 2766—2015

四、可复制的“三次药”减药模型

综合三年示范数据,王春生团队把稻瘟、纹枯、稻曲三病整合为“三次药”模型,已在江苏、安徽、湖北累计推广42万亩:

用药次数 关键时期 推荐配方 参考用量/亩
第一次 分蘖末期 三环唑+枯草芽孢杆菌 30g+50g
第二次 破口前5天 戊唑醇+蜡质芽孢杆菌 15ml+60g
第三次 齐穗期 三环唑+井冈霉素A 30g+30ml

该模型平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2.4%,病指防效稳定在90%以上,每亩节本增收138元。数据来源:江苏省植保植检站《2023年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县总结报告》

五、给种植户的三条落地建议

建立“田长制”巡查表:从分蘖期开始,每3天查一次,重点田块用红、黄、绿三色标记,发现疑似病斑立即拍照上传微信群,由县级植保专家24小时内确诊。

预留“防灾资金池”:每亩提前提取20元作为应急防控基金,用于统防统治,避免“惜防”导致蔓延。

轮换用药,拒绝“一招鲜”: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制药剂不超过2次,推荐三环唑、戊唑醇、井冈霉素A轮换,延缓抗药性。

结语

水稻病害可防可控,关键在“早”与“准”。示范社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抓住破口前、齐穗期两个黄金窗口,把化学农药与生物制剂组合好,减药30%照样稳产高产。下一季,不妨把文章收藏到微信,按表操作,让“稻瘟病白干”成为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