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疆,霜降未至,地气尚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四团三连的条田里,拖拉机拖着改装过的“药材收获犁”来回穿梭,犁铧翻出带着泥土清香的白术根茎。职工张健蹲在垄沟边,随手掰开一株白术,断面乳白、菊花纹清晰,他咧嘴一笑:“这茬货,干货能出七成,按今天亳州市场的统货价,一公斤能卖28元。”
这块15亩的“试验田”是张健2025年春天押上的全部赌注——10万元积蓄、15亩身份地、以及从抖音上学来的半吊子种植技术。十个月后,他交出的成绩单是:亩产鲜货1000公斤,折干700公斤,亩产值1.96万元,扣除种苗、肥料、人工、机械等成本,亩纯利1.2万元,总纯利18万元。用连队会计的话说:“老张这一把,抵得上种五年棉花。”
白术在新疆并非传统作物。2024年秋天,张健在甘肃陇西药材市场考察时,发现当地白术种苗供不应求,而新疆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理论上更适合根茎类药材干物质积累。回到团场后,他做了三件事:
一是“土检”。他自费请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中药材团队,对三连的灰漠土进行取样化验,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1.8%、pH值8.1、速效钾312mg/kg,虽然偏碱,但通过施硫磺粉调酸后,白术根腐病发病率可控制在3%以下。
二是“试种”。2024年冬天,他在自家后院扣了三分小拱棚,用从陇西带回的50公斤种苗做育苗实验,记录不同基质、不同温度下的出苗率。最终确定:以草炭土+蛭石(3:1)为基质,棚内温度保持在18 - 22℃时,种苗成活率最高,达92%。
三是“拜师”。他通过快手联系上安徽亳州种植大户“李老药”,远程学习白术的“蹲苗”技术——即在苗高15厘米时,通过控水促根深扎。张健用微信视频每天记录白术长势,李老药则通过截图标注问题,两人隔着3000公里完成了技术交接。
2025年4月15日,张健的15亩白术正式下种。他采用“平畦覆膜”模式,畦宽1.2米,每畦种4行,行距25厘米,株距15厘米,亩用种苗80公斤。为了节省人工,他把棉花播种机的排种器改装成“滚筒式”白术播种器,一天能播10亩,比人工点播效率提高5倍。
病虫害防控是张健最头疼的环节。北疆5 - 6月昼夜温差大,白术最容易感染根腐病。他采用“三遍药”方案:第一遍在齐苗后,用30%甲霜·恶霉灵水剂灌根;第二遍在封垄前,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第三遍在块根膨大期,用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制剂喷雾。整个生育期,化学农药仅使用2次,远低于大田作物的平均用药量。
水肥管理上,张健独创“前控后促”法:苗期控水蹲苗,块根膨大期每亩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25公斤+黄腐酸钾5公斤,配合滴灌带“少量多次”灌溉。7月中旬,他用无人机航拍发现,白术叶片出现轻微黄化,立即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螯合铁,三天后叶片转绿。
10月27日收获当天,张健请来连队6名职工帮忙分拣。白术按大小分为三级:一级(单株鲜重≥50克)占比35%,二级(30 - 50克)占比45%,三级(<30克)占比20%。一级货直接卖给亳州药材商,二级货卖给本地中药饮片厂,三级货则留作明年扩种的种苗。仅种苗一项,就节省了3万元采购成本。
更让张健得意的是白术籽的收入。他算过账:15亩白术共采籽18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200元计算,又是3.6万元的额外收益。“一亩地两份钱,这在棉花地里想都不敢想。”
眼下,张健已经规划好2026年的扩种蓝图:
一是规模翻倍。他计划流转隔壁连队的30亩弃耕地,采用“白术+大豆”套种模式,白术行距扩大到40厘米,行间套种早熟大豆,既遮阴保墒,又能每亩增收800元大豆收益。
二是技术升级。他与石河子大学合作,准备引进“白术专用缓释肥”,通过包膜技术实现养分缓慢释放,减少追肥次数。实验数据显示,使用该肥料后,白术亩增产15%,人工成本降低20%。
三是订单农业。他已与亳州“九州通”药材市场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明年起白术鲜货保底价每公斤26元,比今年市场价高2元,且承诺收购量不低于总产量的70%。
四是带动连队。张健牵头成立“三连白术种植合作社”,目前已有12户职工报名,计划集中连片种植200亩。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预计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在一四四团,像张健这样的“药材新人”越来越多。团场农业科统计显示,2025年全团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200亩,其中白术400亩、芍药300亩、山药200亩、板蓝根300亩,亩均产值普遍比传统作物高30% - 50%。团场副团长王建军说:“我们计划三年内把中药材打造成团场支柱产业,配套建设烘干厂、切片厂,让职工在家门口就能把药材变成钱。”
张健的故事,是兵团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从“种棉花”到“种药材”,改变的不仅是作物,更是职工的思维——原来土地还能这样生金。明年春天,当张健的45亩白术再次破土而出时,三连的田野里,将多出一道独特的“白色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