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寿光市,有一位备受敬仰的人物——王乐义。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农业发展的天空中熠熠生辉,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乡亲的关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穷则思变,大棚革新破困局
改革开放前,三元朱村是远近闻名的“要饭村”,村民们生活困苦,常常食不果腹。1978 年,王乐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只有让乡亲们吃饱肚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带领乡亲们发展果园,引进 10 多个国内外新品种,种植果树 450 亩。几年间,村民们就解决了温饱问题,1988 年,年人均收入达到 1200 元。

然而,王乐义并不满足于此。他意识到,要让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必须挖掘土地的更大潜力。1989 年,他开始搞大棚菜试验,但最初的煤炉升温方式投入大、效益差。经过苦思冥想和不断摸索,他对本村大棚进行了 4 项技术改革:加厚墙体抵御寒风、改变山墙形状增大采光面、采用无滴膜提高透光率、调整大棚方位。最终,他成功研制出我国北方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
可新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每个大棚 5000 多元的初期投入让村民们望而却步。关键时刻,王乐义召开支部大会,17 名党员干部率先建起 17 个示范大棚。1990 年春节前夕,大棚喜获丰收,党员干部户均收入 2 万多元,成为先富典型。这 17 个大棚就像 17 面旗帜,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1991 年,村民们争先恐后建起 180 多个大棚,亩均年收益 3 万多元,三元朱村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拓展市场,科技引领促升级
随着大棚技术的推广,“卖菜难”的问题逐渐凸显。王乐义一边组织骨干营销人员开拓市场,一边着手建立“龙头”企业。1998 年,三元朱村与港商合资办企业,实行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由公司集中销售蔬菜,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让三元朱村的蔬菜畅销海内外。

王乐义始终站在农业科技的前沿,善于将最新技术成果与农民生产紧密结合。他虽只有小学文化,但看了无数农业科技书籍。冬暖式大棚成功后,他又带领村“两委”大搞科技开发,投资建起科技大楼,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1992 年,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开发成功;2001 年,300 亩大棚成为国内首批“无农药放心菜生产基地”,蔬菜摆进了北京大型超市。
此后,王乐义带领大家试验成功 35 类、180 个新品种,创建大规模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洋香瓜生产基地,还试验成功高标准大棚,使蔬菜种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同时,他与国内外众多农业科研院所和专家建立长期联系,发起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为社会培养了近百万名新型农民。
无私奉献,科技火种播四方
王乐义受到人们的爱戴,不仅因为他创造了蔬菜种植的奇迹,更因为他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0 年前,他因直肠癌切除直肠,拖着病躯一干就是 20 多年。村民家家有大棚,唯独他自己没有,他家收入靠老伴的果园和他的干部工资。

他对待村民就像亲人一样。双女户王殿启曾对他心存抱怨,但当王殿启的大棚黄瓜生病时,王乐义不仅耐心指导治疗,还介绍他去外地传播技术,让王殿启一年纯收入近 2 万元。
为了传播农业技术,王乐义走遍大江南北,行程几十万公里,举办 600 多期技术培训班,无偿发放科普书籍和录像带,派出 1000 多人次技术员实地指导蔬菜生产。如今,三元朱村常年在外的技术员达 140 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广大农民开辟了致富路。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地区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国农民兄弟都能从蔬菜种植中得到实惠,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才算奋斗得值。”王乐义的这句话,是他报答党恩情怀的自然流露,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朱村不仅大棚菜声名远播,村民的文明程度也远近闻名,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党支部。王乐义,这位蔬菜田间的领航者,正引领着更多人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