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这位194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的杰出农业科研工作者,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玉米育种领域书写了壮丽篇章。他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研究员,也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获23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斩获众多荣誉称号,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初心如磐,开启高产征程
李登海投身农业科研的初心,源于儿时生活的苦难记忆。村里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靠吃树皮、野菜等艰难求生,挨饿的滋味深深烙印在他心中。1972年,一份《1970年我国农业专家赴美农业考察报告》更是刺痛了他,报告中美国玉米亩产高达1250公斤,而我国仅100—150公斤。巨大的差距让李登海立下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愿。

从1972年到1979年,李登海和团队选用国内100多个优良杂交种,累计种植140多块1.1亩以上的夏玉米高产地块,亩产先后突破600公斤、650公斤。1979年,他们利用紧凑型杂交种掖单2号,一举突破700公斤,经专家验收达到776.9公斤,轰动全国。此后,他踏上利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高产攻关的新征程。1989年,掖单13号创造亩产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登海超试1号”以亩产1402.86公斤再次改写纪录。
栉风沐雨,坚守科研一线
为了实现梦想,李登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40年来,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天天与时间赛跑。每年夏季在山东育种,冬季到海南加代,已在海南度过32个冬季和春节。大年三十晚上,他带领育种人面向北方,高唱《三百六十五里路》,为家乡和亲人祝福。

长期在地里科研,他承受高温高湿,长时间站着授粉,经历了5次痔疮手术。在海南育种基地,为保护育种材料,他们白天干活,晚上看护,被蚊子咬就在头上和脚上套麻袋;为防牛吃,上山砍木柴编篱笆做围栏,常被蚂蚁咬、被荆棘划破衣服和皮肤。玉米成了他永远的牵挂,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玉米地转一转,外出回来先看玉米地,晚上回来打着手电也要去瞧瞧。
自主创新,探索产业之路
李登海深知,玉米增产需产业化发展。他发现科研、推广、生产、销售脱节的体制严重影响成果转化与推广。1985年,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他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中国第一个玉米育种与高产攻关研究的产业化民营试验站——山东省掖县后邓农业试验站,迈出种子产业化第一步。1998年,山东登海种业集团公司成立。

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看中登海种业,经过6年谈判,2002年双方合资成立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谈判中,李登海坚持中方控股,最终登海种业控股51%。2005年,登海种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市值达47亿元,成为国家首批、农业首家创新型企业。
经过24年发展,登海种业探索出玉米育种、生产加工和推广的产业化道路。凭借优良品种确立核心竞争优势,以“育、繁、推、销”一体化模式转化优势为市场份额,用产业实力“反哺”科研,实现良性循环。公司无偿发送试验示范种子,提供自交系,设立示范点,建立制种基地、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建立营销网点,直接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老骥伏枥,续写玉米传奇
在李登海身上,有着中国农民坚韧不服输、勇于挑战、执着追求的精神。从平展型玉米到紧凑型玉米再到紧凑型超级玉米,他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他认为农业科研要实事求是,付出艰辛劳动才能换来成果。

他虽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却自称公司“打工者”、玉米地里的“长工”。2007年,他表示前半生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后半生要用超级玉米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
为了实现青年时期的梦想,李登海奋斗了40年;为了兑现中年时期的诺言,他将继续在祖国大地上留下更深更远的足迹,为中国玉米事业和粮食安全贡献毕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