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相关情况。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肖放在会上详细阐述了我国在平衡水生生物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海的水质明显改善,鱼类数量也有所增加。这背后是国家在努力实施一系列政策,既保护了水生生物资源,又保障了渔民的生计和百姓的饮食需求。
肖放指出,我国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包括2万多种水生生物,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与生态同行’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以下是具体的措施:
一、实施休渔和禁渔制度。我国已在全国重点海域和主要江河湖泊实施了休渔、禁渔制度,并推行长江十年禁渔,禁止在水生生物繁殖期和洄游期进行捕捞作业,为鱼虾贝藻留下充足的时间繁衍生息。
二、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国家对海洋渔船的出海进行了严格管控,并试点推行‘限额捕捞’,以防止过度捕捞。对于电鱼、毒鱼等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三、大规模开展增殖放流。国家每年都会按照国际惯例,大规模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江河湖海科学投放各类鱼苗、虾苗等。去年一年,我国就放流了超过300亿尾,这不仅补充了自然界的资源,还主动给大自然‘补货’。

四、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国家在海底建设人工家园和繁殖栖息地,兼顾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让渔业生产和生态修复同步推进。
五、对濒危物种实施专项拯救行动计划。对长江江豚、中华鲟、中华白海豚等珍贵濒危物种,国家实施了专项拯救行动计划,并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纳入‘中国渔政亮剑’系列执法行动,利用现代化监管技术全力保护这些国宝及其家园。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势头得到了遏制,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在慢慢回升。2021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期前增加了36种。长江江豚等濒危动物露面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肖放表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不仅有利于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看到‘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好景象。这与‘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的‘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