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35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建三江。2024年,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以约占全国耕地面积0.6%的土地,产出了139亿斤粮食。这种高产的背后,是建三江不断改良创新的结果。

优供给:土壤‘定制餐’怎么喂?
东北的大米饭之所以格外香,离不开科学施肥的方法。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金立军比喻说:“施肥就像人吃饭,要吃得均衡、吃得精准。”过去,施肥普遍是“天女散花”式的抛洒,导致土地营养不均。侧深施肥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在插秧的同时将专用化肥精准施于作物吸收营养的最佳区域,使得水稻茎秆粗壮、果实饱满。聂强介绍,应用该技术,平均每亩可增产36至48千克,减少肥料施用量10%以上。
促改良:土地也要‘喘口气’?
建三江二道河农场的种植户赵大庆谈到,要种好水稻,地必须平整。以往插秧前,大家普遍通过放水泡田、再搅浆推平的方式平地,但这种方法会导致土壤不通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意识到,土地也需要“喘口气”。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于兴龙介绍,平地机靠卫星指挥,能在不放水的状态下精准平整土地,从源头上告别搅浆。这一改变,使得土地更加通透,水稻生长得更好。

强基础:良田‘升级之路’怎么走?
“藏粮于地”,需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三江七星农场的种植户刘洪福提到,通过并埂扩池、疏通沟渠、拓宽道路等措施,零散不规则的小地块被整合成了大格田。这一改,田更宽、路更通,农机作业效率也提升了15%-30%。通过削埂填渠,刘洪福家多了十来亩地,一年能多收六七千公斤的粮食。
建三江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保护了宝贵的黑土资源。一碗来自建三江的米饭,背后是更饱满的稻穗、更健康的土地,也是端稳“中国饭碗”更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