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脚下“甜蜜突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坎上村猕猴桃如何靠镇村干部卖空两千斤

十月的金秋,湖南洞口县石柱镇坎上村的猕猴桃园早已不见累累果实,果农白帮胜手握崭新钞票,笑得眼角堆起褶子。今年,他家一两千斤猕猴桃全部售罄,还比往年多卖了三百斤,增收数千元。这份喜悦,不仅来自丰收,更源于一条被打通的销售新路——一条融合基层干部主动作为、数字工具赋能与本地特色资源有效对接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过去,坎上村的猕猴桃虽品质上乘——生长于雪峰山半山腰,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足,加之农户坚持生态种植、不打农药,果实清甜可口、可即摘即食——却因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常年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每年总有数百斤果子滞销烂在地里,白帮胜曾为此夜不能寐:“辛辛苦苦大半年,眼看果子熟了却没人要,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石柱镇坎上村猕猴桃快递发货场景

转机始于基层治理的主动介入。石柱镇和坎上村两级干部没有坐等市场上门,而是主动“走出去”“连上线”。在线下,他们印制宣传单,走进周边乡镇的集市、超市、社区,面对面推介猕猴桃;在村口、公路沿线设立醒目标识,吸引过路游客进村采购。在线上,则发动村民尤其是年轻人,教老农户用手机拍摄果园实景、采摘过程,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真实展示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这种“线下引路+线上转发”的组合拳,迅速见效。白帮胜这位年过半百的果农,如今也能熟练拍摄短视频:“村干部手把手教我拍摘果子,发到群里后,连外乡人都来问。”一次邻镇客户看到视频后直接订购10箱,用于馈赠亲友。更妙的是“微信拼团”模式——3户起拼享优惠,激发了周边乡镇的团购热情,单日最高销量达80多斤,远超过去赶集三天的总和。

这一案例看似是个体农户的销售突破,实则折射出乡村振兴中一个关键逻辑:优质农产品要实现价值转化,不仅靠“种得好”,更要“卖得巧”。而“卖得巧”的核心,在于打通信息壁垒、构建信任链条、激活本地资源。

首先,基层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小农户往往缺乏议价能力与营销渠道。此时,镇村两级干部主动承担起“代言人”和“组织者”角色,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宣传单上的产地信息、村干部的实地推介、村民的真实视频,共同构建了一个可信的“本地优质农产品”标签。

其次,数字工具的下沉应用,让传统农业拥抱了新消费场景。微信、短视频等平台门槛低、传播快,特别适合农村熟人社会与周边市场的精准触达。更重要的是,它让农户从“被动等待收购”转向“主动展示价值”,实现了从生产者到品牌传播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轻量化”的数字化转型,无需高昂投入,却能显著提升销售效率。

再者,坎上村的成功并非孤例,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洞口县石柱镇已计划进一步对接更多收购商,系统培训农户线上销售技能,推动猕猴桃从“卖得出去”向“卖得稳、卖得好”升级。这意味着,当地正从单点突破迈向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化支持,将临时性帮扶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能力。

石柱镇坎上村猕猴桃宣传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路径的成功,离不开对本地特色的坚守。坎上村猕猴桃之所以能打动消费者,根本在于其生态种植、自然成熟、口感纯正的品质内核。任何营销手段都只是放大器,若无优质产品支撑,终将难以为继。因此,乡村振兴不能只讲“流量”“爆单”,更要回归农业本源——种出好东西,才是长久之计。

展望未来,类似坎上村的实践,或可为更多山区农产品提供启示:乡村振兴不是等待外部输血,而是激活内生动力;不是盲目追逐风口,而是立足本地优势,用最小成本撬动最大效益。政府搭台、农民唱戏、数字赋能、品质为王——这四者结合,才能让“金果果”真正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稳定依靠。

对其他地区的农户而言,坎上村的经验也极具实操价值:
主动展示:哪怕只用手机拍一段果园视频,也能让远方消费者看到真实生产环境;
善用熟人网络:微信群、朋友圈是低成本高效的初始销售渠道;
抱团取暖:拼团、合作社等形式可提升议价能力和物流效率;
信任建设:清晰标注产地、种植方式、采摘时间,能显著提升复购率。

金秋已过,但坎上村的果园里,新一轮希望正在萌芽。白帮胜忙着剪枝、施有机肥,为来年丰收做准备。他眼里有光,心中有底——因为知道,只要果子种得好,就再也不会烂在地里。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让农民有尊严地劳作,有底气地收获,有希望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