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道金光洒向蔚蓝海面,深蓝船身如利剑般劈开黄海千顷碧波,浪头与船头激烈交锋,碎浪飞溅。白色海鸥绕着百千红色旗帜飞舞,似在为这即将启航的船只加冕。9月1日12时,清亮汽笛声划破云天,沉寂4个月的全国渔业第一县——威海荣成的海面瞬间被“唤醒”。
从“讨海”到“耕海”的蜕变
“鲁荣渔56787”号船长刘凯,用“向大海讨生活”形容祖辈的过往。曾经,渔民自称“讨海人”,海的“脸色”决定日子好坏。然而,20世纪90年代,粗放的捕捞模式让荣成和众多沿海城市一样,陷入“无鱼可捞”的困境。
幸运的是,荣成摸索出了立体养殖的路子。寻山集团爱伦湾海洋牧场经理卞大鹏介绍,立体养殖将垂直海域分为“藻-贝-鱼”三层。上层挂养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形成光合带吸碳放氧;中层主养牡蛎、扇贝,过滤海水净化水质,为下层提供养分;最底层通过人工鱼礁播养海参、鱼类。

这种模式虽短期内放弃了经济价值高的鱼类养殖,却培育了健康生态。头几年企业有所减产,但最终带来了20%—30%的亩产增收,年固碳量达42.5万吨。2021年,威海市向寻山集团开出全国首例“海洋碳汇贷”2000万元,这是对海洋馈赠的“回礼”。
以立体养殖为基础,“海洋牧场”成为进阶版。2016年,《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发布,2019年山东成为全国唯一试点海洋牧场的省份。如今,全省已建设海洋牧场140处,其中国家级72处,占全国总量的38%,成为数量与规模的“双料冠军”。
餐桌之外,拓展产业新蓝海
石岛虽非岛,却企业林立,冷链物流、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和海洋生物制药等企业在此汇聚,“一条鱼游到石岛,能变成任何形态”。
开海48小时后,大批船只满载渔获归港。冷链运输车早已就位,车厢里的GPS和温控芯片实时将温度、湿度、位置信息传至云端。新鲜海味沿着G228,搭乘特运航班,飞向全球餐桌。

但荣成的野心不止于此。远洋船队带回的金枪鱼,在荣成蓝润集团有了新“身价”。鱼皮、鱼骨经特殊酶解技术,变成小分子肽,深海面膜与保健饮品由此诞生。蓝润集团负责人称,每吨鱼骨能提炼4公斤胶原肽粉,这些“海洋软黄金”比鱼肉金贵。在青岛,南极维康年产南极磷虾油软胶囊20亿粒,畅销欧美、中东。
放眼山东,“一片海”被拆成“一条链”,从分子到药物、从鱼皮到面膜、从实验室到全球货架,产业链不断延伸。2024年,山东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904亿元,4个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同比增长7.3%。
今日休渔,明日有鱼
从小鱼苗长成鲜鲅鱼,长达4个月的休渔期,是荣成算的“生态账”和“经济账”。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人员于杨打比方说,这就像给海洋放长假,让水生生物安心休养生息。

刘凯深知,渔民今日休渔,是为了明日有鱼。调查显示,十年伏季休渔以来,渤海渔业资源相对密度增长了3至7倍,黄海增长了2至5倍;黄海里的带鱼、银鲳等主要经济种类资源量增长了20%—80%。
在荣成市海洋发展局智能监控系统大屏上,近海星罗棋布的红色圆点,是即将回港的渔船。它们将在这本生态与经济的账本上,记录下更多收获。荣成,正以向海图强的姿态,在海洋经济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