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子崖村丝瓜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建 “共富工坊” 让村民家门口挣钱

对渊子崖村的老少爷们儿来说,土地从来都不只是土坷垃——它是祖祖辈辈的根,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里藏着的盼头。可这两年,村里的日子过得有点“闷”:麦子玉米一年两茬,挣不了几个钱;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田埂上总看见老人佝偻着腰,一锄头一锄头地刨,看着让人心疼。

第一书记卢传营来村里那会儿,正赶上秋收后的农闲。他踩着刚下过雨的泥路,在村里转了又转,看见闲置的地块上长着半人高的杂草,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得想个法子,让土地‘活’起来,让口袋‘鼓’起来才行啊。”卢书记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把土,琢磨了好几天。

那阵子,他几乎把临沂周边的种植基地都跑遍了。去看木瓜园时,满树金黄的果子看着诱人,可老乡说“前期投入大,万一市场不好就砸手里”;去无土栽培大棚,技术人员说得头头是道,可卢书记掐着指头一算,成本太高,村里怕是负担不起。直到有天,他在板泉镇集市上碰到个卖菜的老乡,蹲在那儿直叹气:“自家种的丝瓜没人收,烂在地里都可惜了。”卢书记心里一动,凑过去搭话:“这丝瓜,除了吃,还能做啥?”老乡愣了愣,挠挠头:“晒干了,能搓个搓澡巾,或者……好像还能做鞋垫?”

“哎!”卢书记眼睛亮了。他想起以前听城里朋友说过,丝瓜络做的东西特别受欢迎——透气吸汗,城里人就认这种原生态的。而且这东西好种啊,不挑地,用工也少,成本低,风险小。那天晚上,他在宿舍的小本子上画了又画:“就它了!丝瓜,这东西能行!”

可想法一说出口,不少村民犯了嘀咕。“咱这土能种出啥好东西?”“别到时候忙活半天,最后赔本!”卢书记没急着反驳,拉着村支书林祥岩挨家挨户去说。他把从外地拍的丝瓜种植视频放给大家看,指着自家孩子用过的丝瓜络鞋垫说:“你看,这鞋垫多舒服,城里超市里都卖得贵。这丝瓜,从藤到根,几乎都能用,咱不愁卖!”村民们半信半疑,但看着卢书记眼里那股子认真劲儿,也慢慢松了口。

接下来就是“折腾”了。卢书记拿着调研报告跑镇上、县里,磨破了嘴皮子,才争取到一笔启动资金。他带着几个村民把闲置的土地翻了又翻,用塑料布铺好,搭起遮阳棚——这就是村里第一个85亩的丝瓜示范基地。“那阵子天天泡在地里,晒得黢黑。”林祥岩书记笑着说,“卢书记还请来了县里的农技员,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搭架、怎么施肥,连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摘花,都写在小纸条上贴在大棚门口。”

渊子崖村丝瓜示范基地

等到丝瓜苗爬满架子,绿油油的一片,村民们心里才有了底。更让人高兴的是,村里和一家农产品公司签了协议:公司按保底价收购,价格透明,大家心里踏实。“以前种地,卖啥价全看贩子来不来,现在公司直接来收,一斤丝瓜能多卖两毛钱呢!”种了一辈子地的王大爷,看着藤蔓上挂着的嫩丝瓜,笑得合不拢嘴。

秋收的时候,看着满地金灿灿的丝瓜络,卢书记又动了心思:“光卖丝瓜还不够,这络子还能做更多文章!”他联系公司,把部分加工环节引到了村里,建了个“共富工坊”。老乡们不用再把丝瓜络运出去,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有的摘络子,有的剪边,有的缝鞋垫。50多岁的李婶每天来工坊干活,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块:“以前种地一年到头也就挣这点,现在坐家里就能赚钱,卢书记真是给咱办了实事!”

渊子崖村共富工坊

前阵子,卢书记还带着产品去上海参加展销会。在一个社区供销市集上,他把丝瓜水原液装在小瓶子里,现场给人试用;把五颜六色的丝瓜络拖鞋摆在桌上,一下子就被抢空了。两天时间,销售额就破了两千块。回来后,卢书记跟大家说:“咱下一步弄个直播间,让城里的人都看看咱渊子崖的丝瓜,看看这土里长出的好日子!”

现在,渊子崖村的田埂上,丝瓜藤爬得老高,风吹过,沙沙作响,像是在说:这地活了,人也笑了。卢书记常说:“土地不会骗人,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力气,就没有种不出的希望。”是啊,这土里长出来的不只是丝瓜,更是乡亲们对好日子的盼头,是藏在泥土里的共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