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78岁已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却依然保持着一年走访20多个省份、完成30多次调研的工作节奏。自1949年参加工作至今,这位白发苍苍的“三农”工作者,始终没有离开过他深爱的农村、农业和农民。
“每时每刻都与‘农’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是郭书田一生的真实写照。从青丝到白发,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三农”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的上百件政策建议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成为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智慧力量。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传递农民心声
离休17年来,郭书田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工作热情。他每年走访20多个省份,完成30多次深入调研,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超过100件。即使在1995年海南下乡调研遭遇车祸住院期间,他仍坚持在病榻上完成了两篇极具创新性的论文——《论建设市场经济载体》和《论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
“为农民说话办事”是他始终如一的信念。1996年起,他多次向中央和国务院呼吁取消农林特产税、农业税,提出“关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建议”。2001年,他与多位专家就农业“走出去”战略、修改《农业法》等热点问题,六次向中央建言献策,引起高度重视,直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
创办《通讯》,搭建“三农”研究交流平台
1996年,郭书田创办了专门研究“三农”问题的内部刊物《通讯》。在接下来的13年里,这本刊物共刊登了1642篇文章,成为“三农”研究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国内研究,郭书田还积极推动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他主持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研究机构的合作课题,内容涵盖农业体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保障、生态农业等多个方面。这些合作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经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三农”现状。
笔耕不辍,培育新一代“三农”工作者
郭书田的学术贡献同样令人敬佩。他撰写文稿近千篇,总计400余万字,这些文章有的作为政策建议报送中央领导,有的作为学术论文在农经领域交流。他还编写了50多部书籍,在多个全国性学术团体担任职务,主持多项重大“三农”课题研究。
作为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郭书田始终重视人才培养。他亲自讲授“三农”问题课程,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三农”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荣誉等身,初心不改
郭书田曾获得农业部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荣获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然而,对这些成就,他看得很淡。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莫过于看到农民生活改善、农村面貌改变、农业持续发展。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郭书田依然保持着工作状态。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继续为‘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句话,道出了一位老“三农”工作者最朴素的心声。
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郭书田用近70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的奉献,会在岁月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