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0斤灵芝到三产融合:郑场镇伞水村如何靠一朵菌撑起共富伞

霜降前的最后一个圩日,绥阳县郑场镇伞水村的灵芝大棚里飘着薄薄的雾气,娄方霞蹲在菌架旁,用拇指轻轻按压一朵赤芝的伞盖,指尖传来微微回弹的触感——“熟透了,可以采。”她回头朝棚外喊了一嗓子,七八个穿胶靴的婶娘便拎着竹篮鱼贯而入。竹篮碰撞菌架的“哒哒”声、剪刀“咔嚓”剪断菌柄的脆响,混着菌香,在空气里织出一幅秋收的立体画。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的玉米地。伞水村海拔980米,昼夜温差大,雾气重,老一辈人只知道种包谷、洋芋,亩均纯收入不到800元。2019年,在广东做药材生意的娄方霞回乡探亲,发现村口老井旁的石板缝里竟长出几朵野生灵芝。“这地方能长灵芝?”她蹲在地上抠了一撮土,送到贵州农科院检测——pH值5.8,有机质含量4.2%,重金属未检出,是灵芝最爱的“软黄金”土质。

灵芝大棚景象

2020年春天,她带着在外攒下的120万元积蓄,注册贵州云端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32亩撂荒地。搭棚、铺管、装喷灌,头一年试种3万袋赤芝,菌丝却大面积绿霉。省农科院食用菌所研究员李泰伦连夜赶来,掀开菌袋一看,菌丝发菌温度被娄方霞按香菇经验设在25℃,而赤芝最适温度是28℃。“差3℃,菌丝就‘感冒’了。”李泰伦把温度计塞进她手里,“做农业,数据比经验更诚实。”

第二年,她把温控精度提到±0.5℃,菌棒成活率从63%拉到92%。2022年,基地扩到120亩,菌棒突破50万袋。今年金秋,赤芝、松杉灵芝、紫芝三个品种齐丰收,预计干品产量600—700斤,按当前统货价680元/斤计算,产值约42万元。娄方霞却摆摆手:“账不能这么算。”她掏出手机,点开淘宝店铺“云端灵芝”后台——孢子粉月销1200单,客单价298元;灵芝切片礼盒装卖168元/盒,复购率35%。“粗加工变精深加工,一斤干芝做成孢子粉,附加值能翻4倍。”

灵芝产品

更让她得意的是“菌旅融合”的算盘。大棚旁的空地上,一座两层木质“灵芝科普馆”已封顶,明年春天将对外开放。游客可体验采菌、切片、磨粉,还能在菌香弥漫的餐厅里喝灵芝炖鸡汤。村支书陈永贵掰着指头算:去年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分红3.2万元,今年科普馆门票、餐饮、民宿打包给合作社运营,预计再增收8万元。“以前村集体账户常年躺着不到两万,现在终于能挺直腰杆给老人发重阳节慰问金了。”

产业活了,人心就聚了。52岁的严生翠过去在县城制衣厂踩缝纫机,每月3000元,扣除房租、车费,落袋只剩2000出头。2021年她回村,在基地做菌棒接种、采芝、切片,每天130元,中午还管一顿菌菇火锅。“最关键是能回家给婆婆熬药。”她掀开大棚门帘,指着远处炊烟,“那边就是我家,走路五分钟。”如今,基地固定用工28人,季节性用工高峰达120人,其中脱贫户占四成,人均年增收1.8万元。

村民劳作场景

傍晚,最后一筐灵芝被抬上冷链车。娄方霞站在田埂上,看夕阳把菌棚染成橘红色。她想起李泰伦临走前说的话:“灵芝是木腐菌,能把秸秆、锯末变废为宝,一亩菌棚一年能消化20吨农林废弃物。”眼下,她正和镇里谈合作,准备把周边三个村的菌菇废渣集中起来,做成有机肥反哺茶园。“等这条循环链跑通,伞水村就不是卖灵芝,而是卖模式了。”

远处,科普馆的轮廓被最后一缕阳光镀上金边。娄方霞眯起眼,仿佛看见明年春天,城里孩子蹲在菌架旁,用小手轻轻触碰灵芝的绒毛,而他们的父母正把一袋袋孢子粉塞进后备箱——那是伞水村写给未来的邀请函,也是一朵菌撑起的共富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