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宝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小麦科学研究,为中国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
立志农业,求学报国
1895年,金善宝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私塾先生,母亲以养蚕补贴家用。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嘱咐他"做人要有气节,更要有本事"。这句话成为金善宝一生的座右铭。
1917年,怀着振兴中国农业的志向,金善宝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三年的系统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农业科学基础。毕业后,他选择到小麦试验场任技术员,开始了与小麦结缘的科研生涯。

潜心研究,培育良种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严重不足。金善宝深知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小麦品种的收集和选育工作。
1934年,他从世界各地的3000多份小麦材料中选育出"矮粒多"和"南大2419"两个优良品种。其中"南大2419"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推广,最大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各地以此品种为亲本培育出的衍生品种达110多个,对中国小麦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方法,加速育种
金善宝深感传统育种周期过长。1961年,66岁的他亲自带队到各地考察,开创了"北京春播-高山夏播-南方秋播"的一年三代育种新方法。这项创新将小麦育种周期从七八年大大缩短,对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系统研究,填补空白
金善宝非常重视小麦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1928年,他发表《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开创了中国小麦分类研究的先河。上世纪50年代,他组织对全国5544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发现并定名了中国特有的小麦亚种——云南小麦。
他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等专著,系统总结了中国小麦科研与生产的成果,填补了我国小麦研究的多项空白。
教书育人,奉献毕生
金善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长期担任教职,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田间实验。他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战线的骨干力量。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并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了贡献。

百年人生,硕果累累
1997年,金善宝逝世,享年102岁。他用一个世纪的人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他培育的小麦良种让亿万中国人吃饱了饭,他创立的科研方法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他培养的人才继续在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金善宝一生淡泊名利,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丰硕的科研成果,更是他兴农报国的崇高理想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些宝贵财富,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