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将于10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延安举办。这场以“文明乡风”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不仅标志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入系统化、制度化新阶段,更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产业兴旺,也要风气清朗。
自2019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七年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农业农村部联合八部门在全国开展专项治理,推动红白喜事从“讲排场”转向“重文明”,从“攀比风”回归“人情味”。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在发布会上指出,如今许多地方的彩礼明显降低、宴席规模合理控制、丧葬仪式更加简朴,农民群众不仅心理压力减轻,经济负担也大幅下降——移风易俗,正在让乡村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有尊严。

但移风易俗并非简单“禁止”或“一刀切”,而是通过制度引导、服务支撑与文化浸润,实现观念的自然转变。发布会上透露的四大举措,体现了政策设计的温度与智慧。
其一,细化倡导性标准,让村规民约“有据可依”。各地正依法依规修订村规民约,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对彩礼金额、礼金上限、宴席类别、桌数及菜品费用等提出倡导性建议。这种“柔性引导”而非“强制命令”的方式,既守住公序良俗底线,又保留乡土人情温度,避免“一刀切”引发抵触情绪。
其二,做好惠民便民服务,让文明办事“有处可办”。许多村庄依托现有礼堂、食堂、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打造红白事集中办理点,并推出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简约时尚的“新式菜单”和礼仪流程。比如,有的地方推出“十菜一汤、千元以内”的婚宴标准,既体面又节俭;有的将传统仪式简化为庄重而温馨的集体婚礼。这些举措让农民“办得起、办得好、办得体面”,真正实现便民利民。
其三,规范婚丧市场管理,斩断“陋习产业链”。一些地方婚庆公司、殡葬服务借机抬高价格,甚至传播“不办大席就是不孝”等错误观念。对此,政策鼓励各地制定婚丧用品和服务指导价目表,加强对低俗广告、天价服务、农村低俗表演等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净化市场环境,才能从源头遏制铺张浪费的冲动。
其四,激活群众自治力量,让村民“自己管自己”。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正成为移风易俗的“神经末梢”。村干部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群众自主协商、自我监督,形成“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的良性机制。这种内生治理模式,远比外部强制更可持续、更深入人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届文明乡风大会将“村BA”作为会前预热活动。这场源自贵州台盘村的乡村篮球赛,如今已火遍全国,成为“村字号”文化现象的代表。江文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一语中的:“村BA、村晚、村舞之所以火爆出圈,是因为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这些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体活动,不仅是娱乐,更是文明乡风的“播种机”。许多地方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浪费”等理念编入村戏、村歌、小品,用方言土语讲身边事,用舞台故事传新风尚。农民在参与中既是观众,也是主角;在欢笑中接受教育,在表演中实现自我提升。
更重要的是,“村字号”活动正在重塑乡村生活方式。过去,一些村民闲暇时围着酒桌、牌桌打转,如今则走向篮球场、舞台、广场舞队。这种从“被动消遣”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不仅增强了村庄凝聚力,也培育了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新风气。
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选择在延安举办,别具深意。延安既是革命圣地,也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试验田。在这里探讨文明乡风建设,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对乡土文明未来的展望。
归根结底,移风易俗不是要消灭传统,而是要剔除其中的糟粕,保留并升华其精华。真正的乡风文明,不是千村一面的标准化模板,而是每个村庄在尊重自身历史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健康、理性、互助、向善的生活方式。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场大会传递的不仅是政策信号,更是一种生活启示:文明乡风建设,人人可参与、村村可作为。无论是返乡青年组织一场村晚,还是普通村民在红白事中主动践行简办,都是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共同塑造。
当“村BA”的呐喊声回荡在黄土高原,当新式婚礼在祠堂前温馨举行,当村规民约成为邻里共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村庄的变化,更是一个民族在乡土大地上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