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挑战,共育丰收希望:中孟农业合作迈向新阶段

在孟加拉国,农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承担着近50%劳动人口的就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024年更是达到3618.10亿孟加拉塔卡的历史最高点。农业生产的稳定,对于孟加拉国创造就业、减轻贫困、保障粮食安全等意义非凡。而中国与孟加拉国,同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两国农业合作正绽放出绚丽光彩。

合作成果遍地开花

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郊区的沙瓦镇,有一个特别的蘑菇种植基地。这里是中国重庆技术员蒋秋颜参与打造的孟加拉国首个恒温控制蘑菇种植基地。过去,当地热季蘑菇难以生长,如今,白色鲜嫩的蘑菇在温室里生机勃勃,主要销往孤山、乌特拉等地,未来还计划出口中东。

库尔纳的农田里,蓝色光伏板十分醒目。利用太阳能发电带动水泵,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当地农民阿齐祖感慨:“有了充足的灌溉,农作物生长旺盛,产量大幅提高,来自中国的这套光伏扬水系统太实用了。”

农业圈

诺多尔县水稻收获季,来自中国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忙碌作业。它们作业速度快、清选脱粒干净,还能通过更换附件收割多种作物,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济布尔的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试验田里,不同品种、不同日期种植的水稻错落有致。研究员拉赫曼介绍,根据孟加拉国的土壤、气候条件,研究所培育适合的品种,不少技术是从中国学习的。

政策推动合作前行

孟加拉国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黄麻等。地处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水稻种植,是世界第四大水稻生产国。为推动粮食增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力争到2040年将水稻年产量提升至5400万吨。2024年,孟加拉国生产稻米3886万吨,不仅满足1.78亿人口需求,还盈余超156万吨。

自2020年起,孟加拉国把推动水稻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工作重点,推出系列政策加快农业机械化。由于可耕地开发趋于饱和,该国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引入和改良优质水稻品种,扩大农业配套设施投入。

合作领域广泛深入

中孟农业合作领域广泛,成效显著。在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方面,中国向孟加拉国提供杂交水稻稻种,还培训孟方技术人员。杂交水稻技术成为孟加拉国提升水稻亩产量的重要途径。

2025年8月17日至22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南亚东南亚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协作网成立大会”在昆明召开,中孟农业合作进入分子设计育种新阶段。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克拉苏参加会议后,将中方技术运用到研究工作中。他表示,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导的“云南模式”已在孟加拉国等多国显现成效,输出的98个改良品系中,一些与当地品种相比增产30%至146%。

在农业科研合作方面,孟加拉国农业研究理事会项目主管阿拉姆介绍,目前共有9位孟加拉国科学家到云南省农科院开展联合研究。双方自2014年开始,围绕粮食育种、病虫害生物防控、芒果种植开展工作,并推进科技人员联合研究。目前制定了2025 - 2029年工作计划,将在气候弹性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新品种选育、芒果种植、生物防控等领域深化合作。

在小麦育种方面,孟加拉国农业研究理事会长期与云南农科院共同进行新技术研究。依托“中国 - 南亚小麦双单倍体育种实验室”等平台,孟加拉国青年科学家利用本国材料开展联合选育。初步试种结果表明,云南的小麦品系在孟加拉国可直接应用,多数比本国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最高增产达40%。

应对挑战携手共进

由于气候危机,孟加拉国极易受到洪水、飓风、风暴和干旱的影响,农业部门面临重大挑战。为使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孟加拉国一直致力于培育能够抵御极端条件的优质高产作物品种,中方也积极给予技术和人才培养支持。

阿克拉苏表示,孟加拉国努力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新品种,陆稻对丘陵和高地地区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培育了多个基因型,这些新品种可以承受更恶劣的条件,产量也很高。

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农业部高级顾问拉赫曼说:“中国在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为促进孟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在农业知识、科研和实践方面的交流合作,帮助孟方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