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从西沟村走出的“男女同工同酬”推动者

在山西省平顺县的西沟村,一位九旬老人依然保持着劳作的习惯。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冬日扫雪,她步履蹒跚却干劲十足。若不是偶尔需要整理行装前往北京参会,人们很难将这位朴实的老者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联系起来。

她就是申纪兰,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连续担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传奇人物。

打破传统,争取男女同工同酬

1929年,申纪兰出生在平顺县山南底村。抗战时期,她就显露出组织才能,担任过纺花织布小组组长。嫁到西沟村后,她积极参与农业生产。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22岁的申纪兰被推选为副社长,这在"好女子不出院"的传统观念下实属不易。

然而,劳动报酬的差异让她深感不平:同样劳动一天,男社员记10个工分,女社员却只能记5分。这种不平等严重挫伤了妇女的劳动积极性,也成为阻碍妇女地位提升的关键。

申纪兰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耐心说服男社员。她意识到,只有用实际成果才能证明妇女的劳动价值。

在她的提议下,合作社划出专门地块,让女社员与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男社员信心满满,照常休息;而被发动起来的妇女们则争分夺秒地劳作。最终,妇女们赢得了比赛。

这场竞赛彻底改变了西沟村。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男社员开始支持男女同工同酬。

随后,全国妇联和山西省妇联的干部来到西沟村考察,帮助申纪兰完善工作方法。在妇联支持下,西沟村建立了农忙托儿所,解放了妇女的劳动力,同时还组织妇女学习农业技术。

到1952年,西沟村全面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记一样的工分"。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正式写入宪法。

扎根农村,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1983年,西沟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申纪兰发现其中存在不少新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她在1984年大胆推进改革:成林和有林山坡地仍归集体管理;耕地包产到户,但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根据人口变动调整土地,防止土地撂荒。这种统分结合的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

1985年,申纪兰带领村民利用当地硅矿资源,建起了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盈利150万元。随后,磁钢厂、石料厂等村办企业相继建成,成为西沟村的经济支柱。

2012年,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申纪兰和村民们毅然拆除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重新规划发展路径。很快,红色旅游设施拔地而起,新产业基地陆续建成,还引进了知名服饰公司。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始终心系老区发展。她提出的中西部开发、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建设等建议,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平顺县的提水工程、公路建设、集中供热等民生工程,也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这是申纪兰始终践行的承诺。

永葆本色,不忘初心

申纪兰的学历只是扫盲班毕业,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普通农民。1973年至198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她坚持不领厅级干部工资,不转干部身份。女儿去太原看望她,她只在单位门口匆匆见了一面就让孩子回去。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诸多荣誉加身,申纪兰却始终视其为鞭策。"勿忘人民、勿忘劳动"是她对人生的诠释。

每当有参观团来到西沟村,她总会亲自向大家讲述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发生的巨变。"我的话,就是一个农民对党的恩情由衷的感激。"永远跟党走是申纪兰不变的初心。

"共产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立党为公,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申纪兰用一生践行着这个信念,"按照党的要求干,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

从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从普通农村妇女到连续十三届人大代表,申纪兰用她朴实而坚定的人生,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