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与质效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一部署不仅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刻揭示了农业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强不强,不仅看产量,更要看产能是否可持续、质量是否可靠、效益是否可观。当前,我国农业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强不强”的新阶段,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产能、质量、效益三大核心要素,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夯实综合产能:不是简单增产,而是构建可持续供给体系

很多人误以为“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一味追求产量增长。其实不然。全会强调的“生产能力”,更强调的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气候变化频发、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农业系统应对风险、稳定供给、持续产出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智能农机等硬支撑,也涵盖科技推广、防灾减灾、产销衔接等软实力。

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良种覆盖率超96%。这些成绩令人鼓舞,但短板同样突出:部分主粮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耕地质量整体不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冲击加大。因此,未来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打通“专家小院”到“农民大田”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单产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聚焦质量升级: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吃得健康”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早已超越“数量充足”,转向“口感更佳、营养更全、安全可靠、特色鲜明”。这意味着农业发展必须从“增产导向”全面转向“提质导向”。

提质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目前,我国大量农产品仍停留在“原字号”“初字号”阶段,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比如,同样是苹果,鲜果销售利润微薄,而深加工成果汁、果醋、果干后,价值可提升数倍。因此,必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从粮油作物向果蔬、畜禽、水产等领域拓展,从产中环节向产前育种、产后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全链条延伸,以服务专业化弥补小农户经营短板,以产业融合提升整体质量效益。

提升经营效益:让农民真正从农业发展中获益

农业强不强,最终要看农民富不富。当前,不少农户面临“丰产不丰收”“卖难价低”等困境,根源在于产销脱节、产业链短、议价能力弱。提升农业效益,不能只靠政府补贴,更要靠市场机制和产业组织创新。

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生产结构。通过大数据、电商平台等手段,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更贴近市场,避免盲目扩产导致价格暴跌。其次,要强化品牌建设。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如五常大米、洛川苹果)往往能带动整个产业溢价。地方政府应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打造特色品牌,讲好产品故事,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再次,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除了粮食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传统手段,还应健全农业保险、期货套保等风险对冲工具,让农民“种得安心、卖得放心”。

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多元投入格局。财政资金应优先投向质量提升、延链强链的关键环节;金融机构要创新适合农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社会资本可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只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合力,才能真正激活农业内生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

农业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根本”。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一项关乎国家安全、农民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农业,就没有稳固的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农民的普遍增收,乡村振兴就缺乏真实底色。

未来五年,是补齐农业短板、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窗口期。唯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能、质量、效益三者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才能真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根基与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