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取经激活黔南:602名村支书带回的振兴密码

一个月前,我背着空包来,现在沉甸甸回去。”贵定县云雾镇江比村支书刘梅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摊,密密麻麻的豆尖育苗参数、合作社分红比例、民宿装修清单,像一张新地图铺陈在村“两委”会议室。她刚从龙里县湾滩河镇园区村“毕业”,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全州60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把在沿海、州外、县外、机关“跟岗”学到的经验播撒进黔南的沟沟坎坎。

一、从“看热闹”到“看门道”:沉浸式跟岗破解三大短板

“以前培训听报告,这次直接住村里。”刘梅掰着指头算账:园区村豌豆尖一年三季,亩均产值1.8万元,村集体靠20%销售提成就能年入60万元,而江比村茶叶、吊瓜、砂糖橘分散经营,集体账上常年不足5万元。差距在哪?刘梅跟着园区村党总支书记李萍跑遍了冷链仓库、电商直播间、田间学校,发现“合作社+大户+农户”不是一句口号——合作社统一供种、技术、品牌,大户负责规模种植,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收益按4:3:3分成,村集体靠服务费和销售提成“两头赚”。

同样震撼的还有贵定县盘江镇新街社区副主任莫逊。在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他把“五个三”议事协商机制抄了满满三页:三议(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决议)、三公开(决议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三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群众)……“以前开会吵翻天,现在按流程走,群众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莫逊说,余下村用这套办法两年整合撂荒地380亩,建成稻油轮作基地,集体收入从8万元涨到47万元。

相关场景

二、“土办法”遇上“新变量”:四重跟岗路径的黔南设计

“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量身定制。”黔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韦腾龙介绍,2022年起,州里打破“关起门培训”老套路,制定五年跟岗规划:20%支书到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学市场、学治理;15%到省内州外学特色农业;30%州内跨县学产业融合;45%到县乡机关学政策落地。四个层级像四把钥匙,对应“缺思路、缺经验、缺带富能力”三把锁。

罗甸县大井村支书黄安走的是“省内州外”路线。在铜仁市玉屏县亚鱼乡郭家湾村,他第一次见“稻文化体验园”:稻田里插着科普牌,游客扫码听蛙鸣,稻谷还没熟,预售的“稻田宴”已排到国庆。“我们大小井景区光有景,没有魂。”黄安回村后,把闲置小学改成民宿,引入布依族“六月六”民俗表演,半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从12万元涨到89万元。

相关场景

三、从“输血”到“造血”:跟岗成果的黔南转化

“最怕学的时候激动,回来一动不动。”韦腾龙说,州里建立“三个一”跟踪机制:回来一周内提交行动计划,一个月内召开村民听证会,一年内评估成效。刘梅的“行动计划”是江比村豆尖试种100亩,村集体以冷库入股占股25%,预计明年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莫逊则把新街社区闲置粮仓改造成“议事厅”,按“五个三”流程议定集体资产出租方案,年租金从3万元涨到18万元。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2025年10月,跟岗回来的602个村(社区)中,80%以上集体经济增长,其中马尾村、水源村、余下村成为全国强村案例。园区村支书李萍说:“我们不光输出技术,还反向学习兄弟村的茶叶加工、吊瓜套种,取长补短才能长久。”

四、跟岗背后的黔南逻辑:乡村振兴的“人”的突围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贵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杨序琴调研发现,黔南跟岗制度的核心是破解“能人困境”——过去靠一两个能人带富全村,现在通过系统培训把“能人经验”转化为“群体能力”。她以刘梅为例:园区村的豌豆尖技术、销售网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跟岗变成了江比村的“操作手册”,而江比村的茶叶品牌、吊瓜深加工又反向丰富了园区村的产业图谱。

更深远的影响在基层治理。余下村的“五个三”机制被莫逊改良后,在新街社区衍生出“社区夜话”“楼栋议事会”等微创新,居民参与率从35%提升到78%。“以前干部干群众看,现在群众推着干部干。”莫逊说。

相关场景

五、给新农人的三点学习建议

  1. 选岗对标:先盘点本村资源短板,再选对应跟岗路径。缺市场去沿海,缺技术去产业强村,缺治理去典型社区。
  2. 转化清单:跟岗期间每天记录“可落地三件事”,回来按“村民听证—小范围试点—集体推广”三步走,避免“水土不服”。
  3. 反向输出:主动邀请跟岗单位来本村交流,形成“技术互换、市场共享”的长期合作,比如园区村和江比村已签订豌豆尖—茶叶互换种植协议。

暮色中的江比村,刘梅带着村民在茶园里套种豌豆尖,新苗在冬雾中泛着青绿。她手机响起,是李萍发来的信息:“广州客户追加500斤订单,记得用我们园区的包装箱。”刘梅笑了笑,回复道:“放心,这次我们有自己的品牌了。”远处,新改造的议事厅亮起了灯,村民代表正围坐讨论明年的分红比例——那盏灯,像一颗跟岗回来的种子,正在黔南的夜色里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