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德市柏垫镇一片占地十五亩的竹林中,农户杨文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养鸡事业。经过十年坚守,他将这片竹林打造成了一个生态养殖场,现存栏的七百多只土鸡延续着两代人的养殖匠心。他坚持采用稻谷、自种蔬菜喂养,运用中药预防疾病,让传统养殖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相融合。
如今,凭借过硬的品质,杨文的土鸡通过顾客间的口口相传,订单已远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十年坚守:从家庭副业到生态事业
柏垫镇竹林茂密,空气清新。在这片竹海中,杨文已经经营养鸡事业整整十年。
“母亲那一代养鸡主要是为了贴补家用,而现在,这成为了一项值得全力投入的生态事业。”杨文回忆道。从最初延续传统散养方式,到逐步扩大规模,他将这片竹林建设成了一个小型生态循环系统。
鸡群在竹林中自由活动,觅食昆虫,辅以杨文投喂的稻谷和自种蔬菜,饮用的是山泉水。他坚持自己孵化繁殖,形成了完整的养殖闭环。目前存栏的七百多只鸡,每一只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与年产量数十万只的大型养殖企业相比,杨文的规模并不算大。但他表示:“我不追求数量,只在乎质量。我的鸡每一只都是精品。”这种对品质的执着,成为了他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生态养殖:打造健康无残留的土鸡
在长期的生态养殖实践中,杨文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健康养殖方法。
在疾病预防方面,他主要采用中药。“西药虽然见效快,但会有药物残留。使用中药不仅能达到预防效果,还能保证鸡肉的安全健康。”杨文介绍,这种方法确保了鸡肉没有任何药物残留,真正实现了绿色健康。
在饲料方面,他坚持喂食稻谷和自己种植的蔬菜,不使用任何工业饲料。“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紧实,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杨文还制定了严格的淘汰标准:养殖时间超过三年的鸡都会被淘汰,以保证肉质的鲜嫩。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使得他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口碑传播:品质赢得稳定客源
尽管没有进行任何商业推广,杨文的土鸡和鸡蛋却通过顾客间的口口相传,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从最初仅供应本地市场,到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时常有订单,朋友推荐朋友成为了主要的销售渠道。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杨文说,“就在昨天,一位上海的老客户再次追加订单,我通过顺丰冷链发货,当天就能送达。”
在鸡蛋产量较多时,他还会主动将鸡蛋送往附近的养老院,让老人们品尝健康的生态鸡蛋。“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比赚钱更有意义。”这种朴实的社会责任感,让他赢得了周边社区的尊重。

政策支持:小农户融入乡村振兴
柏垫镇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秉持“一村一品”发展理念,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镇政府对于注重品质的养殖户给予了大力支持。
“政府曾给我们发放过补助。这些支持让我们这些小农户感受到了温暖。”杨文表示,“有政府的支持,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柏垫镇正在形成一套支持小农户发展的机制。未来,该镇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对吸纳农户参股、带动增收效果好的经营主体,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未来规划:坚守品质,共同发展
面对未来,杨文有清晰的规划:不盲目扩大规模,而是继续坚守品质底线。他计划逐步完善养殖设施,改善养殖环境,但核心的生态养殖理念不会改变。
“现在我和妻子两个人经营,农业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重要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传统的传承。”杨文站在竹林中,眼中充满希望,“如果未来产量能够提升,我也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探索建立一个小型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生态养殖,共同致富。”
随着柏垫镇“一村一品”战略的深入实施,这样注重品质的生态养殖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它们虽然没有大规模产量,却代表着对品质的坚守和对传统的尊重。越来越多像杨文这样的“新农人”正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十年传承,十年坚守,这正是柏垫镇乡村振兴战略下无数生动故事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