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关键要点与实用信息

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让农民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202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统颁条款》,给农民朋友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政策背景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从2007年就开始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运行,已成为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生产、维护农村稳定的“减震器”和“稳定剂”。

政策目标:规范市场,保障利益

这次出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目的是通过统一标准,指导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规范农业保险市场运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保险利益。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农民朋友们在遇到风险时,能有更明确、更可靠的保障。

投保主体:涵盖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只要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农作物、蔬菜、果品种植以及牲畜、家禽、渔业养殖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都可以选择相应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进行投保。无论是种地的、养鸡的、还是养鱼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承保机构:六家知名保险公司可选

北京市目前有6家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分别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这些公司咨询具体的投保事宜。

保费补贴:减轻农民负担

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支持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保。具体来说,对于15个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种植业险种中央财政补贴35%,市级财政补贴25%,各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级财政累加农民保费补贴比例;养殖业险种中央财政补贴40%,市级财政补贴20%,区级财政补贴不低于10%。对于33个市级财政补贴险种,市级财政补贴50%,各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级财政累加农民保费补贴比例。这样的补贴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保险更加实惠。

主要变化:保障更全面、理赔更便捷

这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有四大主要变化:

推广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增加了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条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在种植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中自主选择一个险种投保,选择更多样。
优化保险险种和费率:根据过去6年的赔付情况,保险费率有升有降,同时将瓜果及蔬菜育苗、海淀蜂业气象指数等纳入统颁条款,保障范围更广。

完善保险理赔要求:增加了气象站等设施,提升保险精准度。保险机构在接到报案后24小时内开展查勘,按照“快查勘快定损快理赔”的要求,第一时间应对灾情,让理赔更及时。

拓宽保险理赔条件:对部分险种增加了保险责任,提高了赔偿标准。比如取消续保猪类养殖保险的观察期,对观察期内意外死亡的猪类加强赔付;将叶类、根茎类蔬菜、茄果类及其他类蔬菜种植保险中冻害赔付标准从损失率达到50%(含)以上才能赔付,修订为结合实际损失计算赔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修订为育肥猪收益损失保险,在保价格的同时,增加了对疫情扑杀造成预期收益损失的保障。

保障内容:48个险种全覆盖

修订后的《北京市202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统颁条款》包括48个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涵盖种植业、畜牧养殖类、农业财产类和其他类保险。具体来说,种植业有30个险种,包括小麦种植、玉米种植、稻谷种植、大豆种植等;畜牧养殖类有13个险种,包括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等;农业财产类有4个险种,包括温室大棚、果树树体等;其他类保险有1个,即育肥猪收益损失保险。这些险种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北京市202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统颁条款》的出台,为农民朋友们撑起了“保护伞”。通过保费补贴、优化险种、完善理赔等措施,让农业保险更加实惠、更加实用、更加可靠。希望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够积极投保,用好这个政策工具,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让农业生产更加稳定、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