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等油料作物在收获期遇连阴雨,如何防止霉变,保障品质?

今年长江流域自9月下旬起出现罕见“秋黄梅”,连续15天日降雨量≥10 mm,导致湖北、河南、安徽等花生主产区田间含水量一度突破80%,霉变风险陡增。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董文召在固始县万亩示范区跟踪发现,若按传统“等天晴”模式,荚果黄曲霉毒素B1超标率可由常年2%飙升至17%,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元/亩。如何在连阴雨中抢窗口、降水分、锁品质,已成为油料作物收获端必须跨过的“生死线”。

抢手花生

一、抢收:48小时黄金窗口决定70%安全系数

“雨停后48小时是荚果呼吸强度骤升期,延迟一天,霉菌孢子量呈指数级放大。”董文召团队2023年所做田间对比试验显示,雨后24小时内机械起收的花生,荚果初始带菌量4.2×10³ CFU/g;延后至72小时,带菌量暴增至3.8×10⁵ CFU/g,升幅达90倍。因此,连阴雨间歇一旦出现日蒸发量>3 mm、土壤相对含水率降至65%以下,应即刻组织履带式联合收获机下地,并遵循“三不三带”原则:不带湿土、不带病株、不带裂荚,带枝晾晒、带果装框、带网覆盖,减少二次吸湿。

资料来源:董文召等《花生连阴雨应急收获技术规程》,河南省农科院,2023

二、速干:三段式梯度烘干把“水分锁”在8%以下

收获只是第一步,烘干才是防霉核心。部颁标准《NY/T 2398-2013 花生储藏技术规范》明确规定,花生仁安全储藏水分≤8%,温度≤20 ℃,相对湿度≤65%。连阴雨环境下,传统路边摊晒已无法达标,必须启用“三段式梯度烘干”:

  1. 田间初烘:利用移动式生物质热风炉(功率30万kcal/h)在地头搭建临时烘房,40 ℃强风排湿2小时,将荚果含水率由40%降至20%,阻断霉菌活跃期;
  2. 产地速冷:转运至合作社烘干中心,采用“热泵+太阳能”双热源并联,低温(35 ℃)缓苏8小时,避免高温糖化,水分进一步降至12%;
  3. 仓储锁鲜:进入具备保温、气密、除湿功能的钢板仓,配套谷物冷却机,将粮温降至15 ℃以下,水分稳定在7.5%左右,实现周年储藏。

2024年,河南正阳“天润农机合作社”按此流程处理连阴雨花生3200吨,平均霉变率0.3%,较常规晾晒降低6.7个百分点,每吨溢价收购400元,直接增收128万元。

数据来源:正阳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花生烘干补贴项目验收报告》

连阴雨突袭花生收获期三招锁鲜防霉保品质

三、锁鲜:双层套袋+微气调,让霉菌“无氧可吸”

烘干结束并非终点,仓储环节若“二次吸湿”,前期努力将功亏一篑。部颁标准《GB/T 29890-2013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指出,当氧气浓度降至2%以下,黄曲霉产毒量可降低90%。山东临沂市花生协会2023年引入“双层套袋+微气调”方案:内层0.08 mm PE真空袋抽真空后充入N₂+CO₂(比例85:15),外层覆膜编织袋避光隔热,堆垛采用“井”字通风道,配合粮情测控系统,实现温度、湿度、氧气三参数在线报警。示范仓6个月跟踪结果表明,花生仁水分波动区间仅±0.3%,黄曲霉毒素B1未检出,酸价(KOH)0.18 mg/100 g,远低于国标0.8 mg/100 g上限。

权威出处:山东临沂市花生协会《花生微气调储藏技术白皮书》,2023

四、政策杠杆:烘干补贴+信贷兜底,放大技术落地效应

针对连阴雨灾害,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将“油料作物应急烘干”纳入农业防灾减灾资金,对日烘干能力≥50吨的移动式设备,按照投资额30%给予补贴,单套封顶60万元;同时,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烘干贷”,对合作社提供最高300万元信用贷款,年利率3.2%,解决“买得起用不起”难题。政策组合拳下,仅河南省2024年就新增烘干中心117家,新增日烘干能力1.9万吨,基本覆盖花生主产乡镇。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大油料作物烘干设备补贴力度的通知》农办机〔2024〕12号

五、操作清单:一张表带你看懂“抢收—速干—锁鲜”全流程

环节 关键指标 技术要点 常见误区
抢收 土壤含水率≤65% 履带机+三不三带 等天晴、带湿土
初烘 40 ℃、2 h、水分20% 生物质热风炉 高温急烤、糖化褐变
缓苏 35 ℃、8 h、水分12% 热泵+太阳能 忽略缓苏、裂纹多
冷却 15 ℃、水分7.5% 谷物冷却机 直堆常温、温差结露
锁鲜 O₂≤2% 双层套袋+微气调 单层袋、二次吸湿

花生等油料作物在收获期遇连阴雨,如何防止霉变,保障品质?

六、结语:把“看天吃饭”变成“用技锁鲜”

连阴雨是气候新常态,但霉变并非不可逆。只要牢牢抓住“抢收48小时、速干8%、锁鲜2%”三大硬杠杆,辅以政策补贴与金融活水,完全可以让花生等油料作物在恶劣天气下依然保持“颗粒完好、毒素未检、溢价收购”的高标准。对于种植户,意味着一亩地多卖400元;对于收储企业,意味着全年加工成本下降5%;对于消费者,则意味着餐桌上的每一滴花生油都更安全、更香浓。把“看天吃饭”变成“用技锁鲜”,正是中国粮油安全链条上最现实、也最可复制的升级路径。

本文田间试验地点:河南固始县、正阳县;样本量:烘干对比组3重复×20吨;储藏跟踪组3仓×500吨;检测指标:水分、黄曲霉毒素B1、酸价、过氧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