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潜叶蛾抗性监测如何开展?农户如何自检?​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自2017年传入我国以来,已成为番茄主产区的“头号杀手”。更严峻的是,其对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常用药剂的抗性指数在部分田块已突破19倍。国家蔬菜害虫抗性监测网数据显示,2024年华北、西北监测点抗性种群占比达43%,比2020年提高18个百分点。让农户在田头就能快速识别抗性、及时调整用药,是遏制抗性蔓延的第一道防线。本文基于辽宁省和甘肃省三年田间试验,提出“性诱-目测-蛀果”三级监测法,配套抗性分级与药剂轮替方案,帮助农户完成“自检-自判-自调”全流程。

番茄潜叶蛾抗性监测如何开展?农户如何自检?​

一、抗性形成机制与信号

潜叶蛾抗性以靶标突变(L1014F、A309V)和代谢酶活性增强为主。田间信号包括:喷药后24h死虫率<60%、同一药剂连续两次防效<70%、被害叶率7天内由5%升至15%以上。出现上述现象,应高度怀疑抗性种群。

二、农户自检三级法

1. 性诱监测:判断种群密度

用具:三角形粘胶式性诱捕器(365nm紫外LED+诱芯)。
布点:露地每667m²1个,保护地每棚1个,悬挂高度20cm(外密内疏)。
调查:每3天计数1次,连续2周。
阈值:单盆周均虫量≤3头为低密度;4-30头为中密度;≥30头为高密度,需立即防治并留样送检。

2. 目测分级:快速评估为害度

选点:对角线5点,每点连续10株。
分级标准

  • 0级:叶片无虫道;
  • 1级:虫道长度<1cm;
  • 2级:虫道1-2cm;
  • 3级:虫道>2cm或蛀果1孔;
  • 4级:蛀果≥2孔或叶片破碎。

计算:虫情指数=Σ(各级叶片数×级别)/(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别)×100%
判定:指数<25%为轻发生;25%-50%为中发生;>50%为重发生,需药剂干预。

3. 蛀果率验证:决定防治阈值

方法:每株随机取2个果实,共100果,记录蛀孔。
阈值:蛀果率≥5%或百株幼虫≥10头,即达防治指标。

番茄潜叶蛾抗性监测如何开展?

三、抗性分级与药剂轮替

将田间种群送县(区)植保站,用生物测定法(点滴法)得出LC₅₀,与敏感基线比较:

  • 低抗:抗性倍数<5倍,继续原药,加入助剂;
  • 中抗:5-20倍,轮换不同作用机制药剂;
  • 高抗:>20倍,停用该药剂,改用生物农药+非化学措施。

推荐轮替路线: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S-烯虫酯→释放天敌。

四、绿色替代方案

  1. 释放天敌:螟黄赤眼蜂1.5万头/亩,隔7天再放1次,连放3次,卵寄生率>70%;
  2. 生物农药: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SC 60mL/亩,或苏云金杆菌G033A WP 150g/亩,间隔7天,连喷2次;
  3. 高温闷棚:夏季拉秧后闭棚升温,45℃维持2h,杀灭残虫。

五、成本与收益

三级监测亩成本:性诱捕器15元+目测人工10元+送检25元,合计50元;按防效提高20%、少喷1次药节省30元、挽回产量损失80元计,亩纯收益60元,投资回收期1年。

六、风险提示

  • 连续阴雨:诱捕器积水影响效果,应每日倾倒并补加0.2%洗涤液;
  • 高温干旱:性诱芯挥发加快,14天需更换1次;
  • 药剂混配:生物农药不与碱性叶面肥混用,避免失效。

把“抗性”消灭在田头

抗性监测不再是实验室“专利”。只要用好“性诱-目测-蛀果”三级法,农户就能在田头快速识别潜叶蛾抗性信号,及时轮换药剂、释放天敌,把抗性压到萌芽阶段。让每一株番茄都有“虫情档案”,让每一次喷药都有数据依据,这才是绿色防控的真正落地。

(本文试验地点:辽宁省海城市、甘肃省酒泉市;示范面积:海城800亩、酒泉600亩;样本量:性诱监测点5重复×20亩,抗性生测3重复×100头幼虫;调查方法:目测分级+蛀果率实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