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一村一企”启示录:把沉睡资产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红利

“把地种好就能挣钱”曾是川西林盘里几代人的信条,可蒲江人偏不信这个邪。去年腊月,鹤山街道狮子树村的刘大姐把最后一车柑橘卖给“成都新蒲鹤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后,手机银行跳出到账提示:比去年多挣了1.3万元。她咧嘴一笑:“村企把标准、技术、市场全包了,我只管把树管好。”

这句话背后,是蒲江县2023年起推开的“一村一企”机制: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公司,把分散的农户、闲置的仓库、撂荒的坡地、甚至祖屋老宅统统装进企业化运营的大盘子。短短两年,全县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冲到4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线23.7%。

从“单打独斗”到“六统一”:一张订单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狮子树村的千亩柑橘基地过去是典型“散小弱”,农户各自为战,果子大小、糖酸比全凭经验。2023年3月,村企成立第一件事就是出台“六统一”:统一品种布局、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品牌销售。技术总监王治宏把话挑明:“农户只管按标准干,果子出来我们兜底收,每斤比市场高1.2元。”

当年秋天,基地通过SGS“零农残”认证,首批200吨丑柑直供新加坡高端超市,收购价比国内批发价高出40%。刘大姐算过账:自家6亩果园,亩产从3500斤提到4200斤,每斤多卖1.2元,一年就多挣1.3万元。

把荒地改成乐园:2000位村民众筹300万元,4个月回本

朝阳湖镇仙阁村枞树滩曾是一块连牛都不肯去的河滩地。2023年4月,村企“成都枞树滩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发起众筹:每股1000元,最多认购20股,全村2000多人三天凑了318万元。75岁的李阿婆把养老钱拿出5万元:“村干部说保本分红,我信。”

三个月后,“落日河畔”亲水乐园开业,浅滩捞鱼、星空帐篷、柴火鸡套餐在抖音曝光量破800万次,4个月营业额97万元。按股比,李阿婆分得首年红利4500元,她转身买了部5G手机:“这辈子第一次用分红买大件。”

一片叶子跨界到饮料巨头:圣茶社区把毛茶卖进农夫山泉

成佳镇圣茶社区过去只卖春茶,夏茶秋茶全当废料。2023年6月,村企“茗选农业”上马抹茶精制生产线,成为农夫山泉“茶π”系列原料供应商。负责人张良指着车间里的超微粉机:“一吨毛茶做传统干茶卖1.6万元,做成抹茶粉能卖3.8万元,溢价137%。”

更妙的是,他们把下脚料做成茶香枕头、茶味冰淇淋,研学团队现场体验,单日最高客流1200人。2024年,圣茶社区仅靠茶叶深加工和旅游体验就带来150万元纯利。

“新村民”住进老院子:明月村陶艺工坊让150位青年返乡

甘溪镇明月村的荷塘边,村民唐宁正教游客拉坯。2023年,村企“成都明月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每年8000元/间的价格租下闲置农房30间,引入100多位陶艺师、设计师、咖啡师当“新村民”。原住民把老宅入股,每年保底分红6000元,还能在工坊打工挣日薪150元。

“乡村体验+城市消费+明月夜校”的组合拳打出后,2024年明月村农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额破5000万元,150多名在外打工的90后、00后返乡开民宿、做直播。

政策杠杆:免申即享的人才绿卡与“两个替代”补贴

蒲江县委组织部2023年推出“免申即享”人才绿卡:凡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在村企连续工作满一年,即可直接落户并享受3万元购房补贴。西来镇铁牛村因此引来60多位设计师驻村,把废弃猪圈改成“阿柑周末营”,单日营收费680元/人,周末一房难求。

农业农村局同步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基地每亩补贴400元,并免费提供生物农药。全县103个“两个替代”基地平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2%,亩均节本增效580元。

蒲江县委书记陈茂禄在总结会上撂下一句话:“乡村振兴不是给村里修几条路、种几棵树,而是让每一户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每一块沉睡资产活起来。”从数据看,他们做到了:2024年蒲江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7:1,远低于全省平均的2.31:1。

或许,这就是“一村一企”最朴素的答案:把资源变资产、把村民变股民、把人才变伙伴,让乡村自己长出挣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