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黄淮海地区出现持续阴雨,玉米平均水分由28%升至35%,产后霉变风险陡增。本文依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节约减损篇》、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连阴雨过后储粮有讲究》及山东98.8万套科学储粮示范仓数据,首次提出“田间应急降水—产地烘干—农户科学储粮—智慧粮库”四级技术链,并给出成本—减损—收益模型,供基层粮库、产后服务中心与种植主体学习交流。

产后损失现状:阴雨使霉变率提高4.7个百分点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5年10月通报显示,连阴雨天导致农户玉米霉变率由常年2.3%升至7.0%,按2024年黄淮海玉米产量6200万吨测算,相当于损失290万吨。产后减损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增长极”。
技术链一:田间应急降水,抢在降水窗口前
机械割台控碎
选用带“柔性拨禾轮+可调底刀”的玉米收获机,籽粒破碎率可控制在1%以内,比传统机型降低0.8个百分点,减少因破皮导致的吸湿霉变。
高留茬收割
留茬高度由15 cm提高至25 cm,可使果穗离地面高度增加8–10 cm,降低接触雨水溅射泥水概率,雨后水分升幅减少1.2个百分点。
技术链二:产地烘干,把“雨天”变成“干仓”
低温循环烘干机
河南遂平为农服务中心采用38℃低温循环烘干,玉米裂纹率由高温烘干的4%降至0.5%,且色泽与脂肪酸值优于国标一等。2025年汛期,该中心累计烘干19万吨,减少损失0.95万吨。
生物质热风炉
山东寿光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将秸秆颗粒用于热风炉,烘干成本由燃油0.18元/kg降至0.11元/kg,日烘干能力500吨,农户只需支付0.06元/kg,财政补贴0.05元/kg,农户自付部分相当于玉米售价的1.5%,可接受度>90%。

技术链三: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损失率<1%
标准化钢骨架仓
山东累计发放98.8万套“上不漏、下不潮、四防”示范仓,容量1000 kg,造价260元/套,财政补贴150元,农户自付110元。对比传统编织袋堆放,损失率由6%降至1%,助农减损增收1.2亿元/年。
双膜袋+防虫磷铝
河南推荐内层聚乙烯厚度0.08 mm、外层聚丙烯编织的双膜袋,每50 kg粮加入1.2 g防虫磷铝片,可保粮12个月无虫害,水分回升<0.5个百分点。
技术链四:智慧粮库,实现“常储常新”
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应用“气膜仓+智能通风+夜间保水降温”组合,平均粮温控制在10℃,储粮水分损耗由0.6%降至0.2%,储存周期由3年延长至5年。
综合效益:四级技术链可使产后损失由5%降至1.2%
以黄淮海6200万吨玉米为例,完全推广四级技术链后,产后损失量可由310万吨降至74万吨,相当于新增236万吨粮食,按现价2600元/吨计算,社会经济效益61.4亿元。
行动清单:给不同主体的三个建议
- 种植大户:优先选用柔性割台+高留茬,收获后12小时内送至产后服务中心低温烘干,再装入双膜袋并放置防虫磷铝,堆放在硬化地面,上盖防水棚布;
- 产后服务中心:配置500吨/日低温循环烘干机+生物质热风炉,对接县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提供水分、霉变、容重“一站式”检测,烘干费按照“农户付一点、财政补一点”定价;
- 基层粮库:将老旧仓房升级为“四合一”储粮技术,同步接入省级智慧粮库平台,实现粮情在线监测、异常自动报警,储粮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阴雨天气不再是粮食产后“克星”,而倒逼四级科学储粮技术加速落地。随着产地烘干能力、智慧粮库仓容继续扩大,预计2026年全国玉米产后损失率可降至2%以下,相当于“再造一个中等产粮大县”。政策层面,建议将烘干设备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应补尽补”,并对示范仓、双膜袋给予累加补贴,用“技术+补贴”双轮驱动,把每一粒粮食都安全送进粮仓。